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焦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焦吐

中焦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活法機要·吐證》,屬嘔吐證型之一。其病機主要在於中焦氣機壅滯,因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,導致食積與氣滯相互搏結,形成積滯,阻礙脾胃升降之職,故而引發嘔吐。

病因病機
中焦吐多因飲食過量,或過食生冷黏膩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致使食物停滯中脘,與氣相搏,形成積滯。此外,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亦可橫逆犯胃,使胃氣上逆而作嘔。其特點為脘腹疼痛與嘔吐並見,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後痛,兩者相互影響,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嘔吐:吐物多為未消化之食物,或伴有酸腐氣味,吐後或得暫緩。
  2. 脘腹疼痛:痛處多在胃脘或臍周,脹滿拒按,按之痛甚。
  3. 其他兼症:或見嗳氣吞酸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通或溏滯不爽,舌苔厚膩,脈象沉實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中焦吐以消積導滯、理氣和中為治療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紫沈丸:由沈香、紫蘇、半夏等藥組成,功能降逆止嘔、化滯開結,適用於食氣互結之證。
  2. 木香檳榔散:以木香、檳榔等分研末調服,能行氣破滯,消食導積,尤善治脘腹脹痛伴嘔吐者。
  3. 保和丸:若積滯較輕,可選此方健脾消食,和胃降逆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兼寒象,脘腹冷痛,可加乾薑、肉桂溫中散寒。
  • 若鬱熱明顯,口苦苔黃,可加黃連、竹茹清熱和胃。
  • 若氣滯甚者,可增枳實、厚朴以增強行氣導滯之力。

中焦吐之關鍵在於調暢中焦氣機,使升降復常,積滯得消,則嘔痛自止。臨證時需詳辨寒熱虛實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