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足少陽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足少陽之脈
膽足少陽之脈,又稱足少陽膽經,為十二正經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經屬膽,絡肝,與少陽相表裏,主樞機之氣,司人體氣機之開闔,在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上皆具重要意義。
經脈循行
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(瞳子髎穴),上行至額角(頷厭穴),下繞耳後(完骨穴),復折向前,經額部至眉上(陽白穴),再向後交會於風池穴。其支脈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外眥後方;另一支脈從目外眥下行至大迎穴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,再下走頰車穴,經頸部下行至缺盆,深入體腔,絡肝,屬膽,沿脅肋下行至氣街,繞陰毛際,橫向進入髖關節部(環跳穴)。主幹則從缺盆下腋,沿胸側過季脅,下行至髖關節部,與支脈會合後,再沿大腿外側下行,經膝外側至腓骨前緣,直下至外踝前(丘墟穴),沿足背出第四趾外側端(足竅陰穴)。
生理功能
- 主樞機,調氣血:
足少陽膽經為「少陽為樞」,主司人體氣機之升降出入,與三焦經共調全身氣化功能,影響氣血運行與水液代謝。 - 疏泄膽氣,助肝藏血:
膽為「中精之府」,貯藏並排泄膽汁,其經脈絡肝,協助肝氣疏泄,維持消化功能與情志調暢。 - 通調側身,主司運動:
經脈循行於人體側面,貫穿頭、胸、腹、下肢外側,主司側身氣血輸布,與肢體運動及筋骨活動密切相關。
主治病候
- 外經病候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鳴耳聾、頸項強痛、脅肋脹痛、下肢外側痹痛等。
- 內臟病候:口苦、嘔吐、黃疸、驚悸不寧等膽腑失調之證。
- 神志病候:失眠多夢、煩躁易怒等少陽氣鬱化火之象。
重要腧穴
- 瞳子髎:目外眥旁,主治目疾。
- 風池:項後枕骨下,袪風清頭目。
- 環跳:髖關節部,通經活絡治下肢痿痹。
- 陽陵泉:腓骨小頭前下方,為筋會,舒筋利節。
- 丘墟:外踝前下方,疏肝利膽。
與他經關係
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裏,並與手少陽三焦經同屬少陽,二者經氣相通,共司少陽樞機。此外,其經脈多與督脈、陽維脈交會,影響一身之陽氣調節。
此經之氣血盛衰,可反映於脈診之「少陽脈」,臨床常以弦脈為其典型表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