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經乃中醫典籍所載中風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》。此證以邪氣侵襲經絡為核心病機,其臨床表現與病位深淺相關,可分為以下兩類:
一、風邪中經,肢體不用
張仲景於《金匱》明確指出:「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」此指風邪由表入裡,由絡及經,病位較「中絡」更深。其特徵為:
- 外症:無明顯六經形證(如太陽之惡寒、陽明之壯熱),亦無二便阻滯之內腑實證。
- 主證:手足沉重不遂,活動遲滯,兼見語言蹇澀(發音含糊、語速緩慢),此係經脈氣血受阻,筋脈失養所致。
- 病機: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》釋為「經氣閉滯」,風痰瘀血內阻,致經絡傳導失常。此與西醫所述「缺血性腦中風」之輕症類似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運行障礙之整體觀。
二、風襲經絡,發為癮疹
同篇另載:「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。」此屬風邪外客經絡之變證,與前述中風癱瘓不同,其特點為:
- 皮表徵象:突發皮膚癢疹,疹塊時隱時現(癮疹),或伴輕度發熱,此乃風邪與營衛相搏,鬱於肌腠。
- 脈象:常見浮緩或浮數,反映邪在表分。
- 治法啟示:後世醫家如清代葉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延伸此理,認為「風客經絡」可兼見頭痛、肢體遊走疼痛,治療需疏風通絡,如選用荊芥、防風、川芎等藥。
理論延伸:中經與經絡辨證
中經之證體現中醫「經絡層次論」:
- 病位界分:相較「中臟腑」之神昏譫語、內閉外脫,「中經」病變局限於經絡系統,預後較佳。
- 與五臟關聯: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、處百病」,中經日久不愈,可內傳臟腑,如肝風內動則見筋急抽搐。
- 針灸應用:歷代針家重視循經取穴,如《針灸大成》以陽明經(合谷、足三里)調氣血,緩解肢體不遂。
此證論述不僅見於外感風邪,亦為內傷雜病(如痰瘀阻絡型中風)提供辨治範式,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