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經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經絡

中經絡為中風證候之一,乃「中經」與「中絡」之合稱,首見於明代龔廷賢所著《壽世保元·中風》。此證因風邪侵襲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,然病位較淺,未及臟腑,故患者通常無神識昏蒙之象,病情較「中臟腑」為輕。

主要證候
臨床表現以經絡氣血受阻為特徵,常見口眼喎斜、肌膚麻木不仁、半身不遂、語言蹇澀等。因邪客絡脈,經氣不暢,故見局部功能失調;若邪入較深,涉及經脈,則肢體偏廢不用,然意識清醒,此為與中臟腑之鑑別關鍵。

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正氣內虛,風、火、痰、瘀等邪乘虛襲絡,阻塞氣血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邪客於經,左右不調」,即說明外邪滯留經絡,導致陰陽失衡而發病。其病理變化涉及「營衛失和」與「經脈空虛」,風邪趁虛內侵,絡脈失養,故見麻木不仁;若痰瘀互結,阻滯經隧,則肢體偏癱。
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主張以「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」為治則,方劑如《醫學心悟》之牽正散,專治口眼喎斜;針灸多取陽明經穴,以疏通氣血。若兼痰濕,佐以化痰通絡;血瘀明顯者,輔以活血化瘀。病位在絡者,藥宜輕靈;病及於經,則需加重通經活絡之力。

與中臟腑之異同
中經絡與中臟腑同屬中風範疇,然前者僅傷及經絡系統,後者則邪深犯臟,兼見神昏、失語、二便失禁等重症。二者雖有輕重之分,然臨床常互相轉化,故需細辨病勢淺深,以定治法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經絡—臟腑」理論的層次辨證思維,亦為外感與內傷交互致病之典型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