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精之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精之腑
出處與定義
「中精之腑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為中醫對膽的特定稱謂。六腑之中,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皆主傳化水穀或排泄濁物,唯獨膽貯藏清淨之「精汁」(即膽汁),質地澄澈,與其他腑器功能迥異,故得此名。
膽的功能特性
- 藏瀉兼具
膽雖屬六腑,然其「藏精汁」之能近似五臟,故中醫亦歸其為「奇恆之腑」。其既儲存膽汁,又適時疏泄以助消化,體現「腑以通為用,然膽亦主藏」的矛盾統一。 - 調節氣機
膽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共司疏泄。肝氣條達則膽氣疏泄有度,二者協調可維持全身氣機升降,影響情志安定與消化機能。 - 膽汁與消化
膽汁由肝之餘氣所化,《東醫寶鑑》稱其「味苦色青」,注入腸道以助小腸泌別清濁,尤能促進脂質消化。若膽氣鬱滯,可見脅痛、口苦、厭食油膩等症。
與經絡的關聯
足少陽膽經循行於體側,貫穿頭面、胸脅、下肢外側,故膽腑病變可表現為偏頭痛、耳鳴、脅脹或下肢外側疼痛,針灸治療常取膽經穴位如陽陵泉、丘墟等。
生理與病理延伸
- 生理:膽氣充足者,決斷力強,眠寢安穩;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言「十一藏取決於膽」,強調膽對整體機能之調控。
- 病理:膽熱可致黃疸,膽虛易生驚恐;痰擾膽腑則現眩暈、煩躁,如溫膽湯證。
此概念凸顯中醫臟象學說中「以功能定義臟腑」的特色,膽之「精」與「通」的特性,成為其生理、病理的核心辯證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