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酒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酒頭痛

病證名,又稱「傷酒頭痛」,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諸痛門》。此證因過量飲酒,酒毒上擾清竅,導致頭部氣血失和而發為疼痛,屬中醫「酒傷」或「酒毒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酒性辛熱有毒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內蘊,上衝頭目,阻滯經絡,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發為頭痛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。」濕熱鬱遏,纏綿難解,故頭痛多伴有頭重昏蒙、胸悶嘔惡等症。此外,酒毒傷肝,肝鬱化火,亦可循經上擾巔頂,引發脹痛或跳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痛且脹,或頭重如裹,痛勢綿延,每於飲酒後加重。
  • 兼症:面赤耳熱、口乾口苦、胸悶脘痞、嘔吐痰涎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上蒙型

    • 特點:頭痛昏沉,如裹布帛,伴身熱不揚、納呆泛惡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、和中降濁,方選葛花解酲湯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。
  2. 肝胃火熾型

    • 特點:頭痛劇烈,脹痛或跳痛,面紅目赤,煩躁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、解毒止痛,方用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此證以解酒毒、化濕熱、調氣機為主,常用藥物如:

  • 解酒毒:葛花、枳椇子、綠豆。
  • 清熱化濕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。
  • 和胃降逆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。
  • 疏肝理氣:柴胡、鬱金、香附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除《證治要訣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酒疸」之證,與濕熱內蘊相關;《本草綱目》則載葛花「解酒醒脾」,為療酒傷要藥。後世醫家多沿襲此類論述,結合臨證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