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客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客杵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為小兒疾病之一,又稱「客忤」。其病名源自外邪猝犯人體,與正氣相搏,致使氣機逆亂而成疾。
病名釋義
「中客杵」之「中」意指外邪中人,「客」為外來之邪氣,「杵」喻邪氣與正氣相觸如杵擊之勢,突發而劇烈。其病機與小兒神氣未充、腠理疏鬆相關,易受外界異氣(如陌生人物、環境、氣味等)驚擾,導致氣血逆亂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觸忤:
小兒驟遇生人、異聲、異物,或觸及不潔之氣,邪氣乘虛內犯,擾亂臟腑氣機。 - 神氣怯弱:
小兒「心常有余,肝常不足」,心神易驚,肝氣易動,突受刺激則肝風內擾,出現驚惕、啼哭不休等症。 - 氣血逆亂:
邪客經絡,營衛失調,氣滯血瘀,可致面色乍青乍白、嘔吐涎沫,甚則肢體抽搐。
臨床表現
- 輕證:突發驚啼不安,睡中驚跳,面色變異,不欲乳食。
- 重證:手足搐搦,神昏發熱,嘔吐腹脹,脈象弦急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安神鎮驚、調和氣血為主,分內治與外治:
- 內服方劑:
- 鉤藤飲(《醫宗金鑒》):鉤藤、蟬蛻、茯神等,平肝息風。
- 茯神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茯神、人參、遠志,益氣安神。
- 外治法:
- 針灸:取百會、神門、太衝等穴,鎮靜安神。
- 推拿:揉小天心、清肝經,以疏調氣機。
古籍考據
《諸病源候論·小兒雜病諸候》載:「客者,客也;忤者,犯也。謂外來邪氣犯忤孩童。」後世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進一步闡發,歸類於「驚風」範疇,並提出「客忤驚啼」之辨證要點。此病名雖古,然其機理與現代「小兒驚嚇症」或「急性應激反應」部分相合,體現中醫對情志致病之早識。
中客杵之論述,反映了中醫對小兒生理特質及外邪致病的細緻觀察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