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冷聲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冷聲嘶

中冷聲嘶,又稱音嘶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寒之邪侵襲肺臟,導致聲音沙啞或失聲之病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,其病機主因風冷外邪傷肺,致使肺氣宣發失常,聲門開闔不利,故發為聲嘶。

病因病機

肺為嬌臟,主一身之氣,司呼吸而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,易受外邪侵襲。聲音之產生,須賴肺氣鼓動,使聲門開合有度,五臟之氣上通於喉,方能發聲洪亮。若風寒邪氣乘虛襲肺,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機,使肺氣鬱閉,陽氣不得宣通,氣道受阻,遂致聲音嘶啞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氣為陽,若溫暖則陽氣和宣,其聲通暢。風冷為陰,陰邪搏於陽氣,使氣道不調流,所以聲嘶也。」即指出風冷屬陰邪,與陽氣相搏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肺失宣降,故而聲嘶。

辨證要點

中冷聲嘶臨床表現多見:

  1. 聲音沙啞或失聲,病程多驟起,常伴咽喉緊縮感;
  2. 畏寒發熱,或有鼻塞流清涕等表寒證;
  3. 咳嗽痰白,質稀量少;
  4. 舌淡苔白,脈浮緊或弦緊。

此證與風熱犯肺所致聲嘶有別,後者多見咽喉腫痛、痰黃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
治法與用藥
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開音為主,可選用:

  1. 六味湯(《喉科指掌》):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薄荷、殭蠶,適用於風寒初犯咽喉;
  2. 三拗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,重在宣肺散寒;
  3. 辛溫解表劑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,若兼痰飲內伏者尤宜。

外治可配合針刺少商、列缺、合谷等穴,以宣通肺氣。若寒邪久鬱化熱,則需兼清裡熱,如加用黃芩、桑白皮等。

古籍相關論述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醫學綱目》進一步闡述:「肺主聲,寒客於肺,則氣道塞而聲不出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風寒襲於皮毛,則熱鬱於內,肺金不清,而為聲喑。」足見歷代醫家對此證之重視,皆以溫散風寒、調暢氣機為要。

此病若遷延不治,寒邪深伏,可能轉為慢性喉喑,故應及早調治,以復肺氣宣肅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