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足少陽經病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足少陽經病證

膽足少陽經病證,乃因足少陽膽經經氣運行失常所致之病症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側面,主司少陽樞機,協調氣機升降,與肝互為表裏,故其病證多涉及氣機鬱滯、火熱上擾及經絡循行部位之異常。

病因病機

足少陽膽經病證多由外邪侵襲、情志失調或氣血失和所致。少陽為半表半裏之經,邪犯少陽,易致樞機不利,氣機鬱滯,進而化火生熱,或影響筋脈氣血運行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及《脈經》所載,膽足少陽經病證可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兩類:

  1. 是動病(經氣異常所致):

    • 口苦、善太息(頻繁嘆息)。
    • 心脅部疼痛,身體轉側困難。
    • 面色晦暗如蒙塵埃,肌膚乾枯無光澤。
    • 足外側發熱,此為「陽厥」(少陽氣逆之象)。
  2. 所生病(經脈所主之筋及循行部位病變):

    • 頭面五官:頭痛、頷痛(下頷關節處疼痛)、目銳眥痛(外眼角疼痛)。
    • 頸肩腋部:缺盆(鎖骨上窩)腫痛、腋下腫脹,或生「馬刀俠癭」(類似淋巴結結核之病症)。
    • 全身症狀:汗出而寒顫、瘧疾(往來寒熱)。
    • 經絡循行痛症:胸、脅、肋、髀(大腿外側)、膝外至脛骨、絕骨(腓骨)、外踝前及諸關節疼痛。
    • 肢體功能障礙:小指次指(無名指)活動不利。
    • 情志症狀:善嘔吐苦水、心中空虛感、易悲恐,如人將捕之狀(類似焦慮症狀)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口苦、嘔苦汁:膽火上炎,膽汁上逆所致。
  • 心脅痛、不能轉側:少陽經氣鬱滯,經絡不通。
  • 面塵、體無膏澤:膽鬱化火,灼傷陰血,肌膚失養。
  • 足外反熱:少陽氣逆,陽熱下行。
  • 馬刀俠癭:痰火鬱結於少陽經絡,形成瘰癧。
  • 汗出振寒、瘧疾:少陽居半表半裏,邪正相爭,故見寒熱往來。
  • 情志異常:膽主決斷,膽氣虛則易驚恐,氣鬱則善太息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膽經與肝經相表裏,故膽病常兼見肝鬱症狀,如脅脹、情緒抑鬱等。少陽為樞,若膽經失調,可影響三焦氣化,導致水液代謝異常,或上擾心神而見失眠、煩躁。此外,膽經循行過耳,故耳鳴、耳聾亦可能與少陽經氣不利相關。

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膽囊疾病、偏頭痛、肋間神經痛、帶狀皰疹(沿膽經分布者)及部分精神情志病,然中醫辨證仍以經絡氣血為核心,治療上注重疏利少陽、調和樞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