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膂,亦稱中膂俞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足太陽膀胱經之重要腧穴,首載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其名源自解剖定位與功能特性,「膂」古稱脊柱兩旁隆起之肌群,此穴居於背部第三骶椎棘突下旁開寸半之處,深層毗鄰腰骶核心肌群,故得名。
從經脈循行而言,中膂俞屬膀胱經背部第二側線穴位,與同經脈之腎俞、大腸俞形成縱向能量傳導鏈,主司腰骶部氣血輸布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載其「治腎氣逆亂,腰脊如解」,提示該穴具有調節下焦氣機、強健腰腎之功。
在治療應用上,中膂俞主要作用於腰骶疾患與內科雜症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記述其主治「腰脊強痛,不得俯仰,腸鳴腹脹」,體現其雙向調節特性:既能疏解局部經筋拘急,又可調理深層臟腑功能。近世針灸家尤擅用長針深刺此穴,透過「氣至病所」手法,治療頑固性坐骨神經痛與骶髂關節錯位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中膂俞所在位置恰為「八髎」區域上部,與命門之火相呼應。其治療機理在於激發腎陽、溫煦督脈,現代研究顯示刺激該穴可顯著改善骶叢神經微循環,此與傳統「益火之源」理論隱相契合。
歷代醫家對中膂俞的定位略有差異,《醫宗金鑒》定於「二十一椎下旁開寸半」,當今標準定位則採用第三骶後孔水平線。這種演變體現腧穴理論在解剖學發展下的精細化過程,然其核心治療範疇仍維繫於腰骶—下焦病證的辨治體系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