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膂內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膂內俞
中膂內俞為經穴別名,即中膂俞,亦稱「中膂」或「中膂內輸」,屬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。其名源於位置與功能特點,「中」意指穴處人體之中段,「膂」指脊柱兩旁之肌肉(如《靈樞》所述「膂,夾脊肉也」),「內俞」則強調其位處深層、內應臟腑之特性。
定位與解剖
中膂內俞位於骶部,具體在第三骶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約與次髎穴平齊。解剖層次上,穴區布有臀大肌、骶棘肌,深層為骶神經後支及臀下動脈分支,針刺或艾灸時需考量局部肌肉與神經分布。
功能與主治
此穴為膀胱經氣血輸注之所,具調和下焦、強健腰脊、疏利水濕之效,古典醫籍中多應用於以下病症:
- 腰骶疾患:如腰痛不可俯仰、骶骨疼痛,或因腎虛、寒濕所致的脊柱僵直。
- 泌尿生殖系統病症:如遺尿、小便淋瀝、男子疝氣、女子帶下,與腎氣不足或膀胱氣化失司相關者。
- 腸道功能失調:腹脹、泄瀉,尤其屬寒濕困脾者。
理論依據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主腰脊痛、溺赤」;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「治腎虛腰痛,淋濁疝瘕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通過膀胱經聯繫腎臟,故能調節腎氣,輔助水液代謝,並透過經絡循行影響腰骶及下肢功能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伍他穴以增強療效:
- 配腎俞、命門,溫補腎陽,治虛寒腰痛;
- 配膀胱俞、三陰交,清利濕熱,緩解小便不利;
- 配大腸俞、天樞,調理腸腑,改善腹瀉。
刺灸法
傳統針刺宜斜刺0.8~1寸,局部酸脹或向下肢放射;艾灸可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適用於虛寒證。因其鄰近骶神經,操作需遵循「得氣即止」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