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滿
證名。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。

定義與病機

中滿為中焦氣機壅滯所致之脘腹脹滿證候,甚者可觸及有形結塊,按之堅硬疼痛。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痰濕鬱結相關,如長期忿怒不得宣泄,肝氣橫逆犯胃,或脾胃運化失常,痰涎凝滯中州,皆可形成氣滯、痰阻、食積等病理產物,阻遏中焦升降之機,發為滿悶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特徵

    • 胸膈下至胃脘部脹滿,觸按有堅硬感,疼痛拒按。
    • 病位明確,《醫林繩墨·臌脹》描述為「當胸之下,胃口之上,一掌之橫」,範圍局限於中焦。
    • 可伴噯氣、吞酸、食慾不振等脾胃症狀。
  2. 與腹脹之鑒別

    • 張景岳《景岳全書·腫脹》指出:「中滿者,謂之脹」,強調其為內脹之一,與外現肌膚之腫脹有別。中滿病位在內,屬臟腑氣機壅塞;肌膚之脹則多因水濕泛溢,病涉表裏。

病因分型

  1. 氣滯中滿
    • 情志不遂,肝鬱克脾,氣滯中焦。症見脹滿連及脅肋,嘆息則舒,脈弦。
  2. 痰食中阻
    • 痰濁或宿食停積,脘腹痞硬,嗳腐吞酸,苔厚膩,脈滑。
  3. 血瘀結塊
    • 久病入絡,瘀血內結,按之痛甚,舌質紫黯。

典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》提出「中滿者,瀉之於內」,主張通降為治則。後世醫家如《醫林繩墨》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情志鬱結相關,需兼顧疏肝理氣。
  • 景岳強調「腫脹內外之辨」,中滿屬「內脹」,治療當分虛實,實者宜消導,虛者需溫運。

相關概念延伸

中滿與「痞滿」「臌脹」有交叉,但痞滿以心下痞塞為主,無形無痛;臌脹則多伴腹大如鼓,病位更深。中滿居中,重在中焦有形積滯,為辨證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