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年(中醫名詞介紹)

「中年」為養生常用術語,首見於漢代王充《論衡·論死》:「若中年夭亡,以億萬數。」意指生命歷程中氣血由盛轉衰的關鍵階段。中醫理論中,中年之界定雖無絕對標準,然據《黃帝內經》「女子五七,陽明脈衰;男子五八,腎氣衰」之說,結合當代社會現狀,多以35歲至59歲為範疇,此階段人體陰陽平衡易受擾動,臟腑機能漸趨調攝之關鍵期。

臟腑氣血特徵

  1. 腎氣轉虛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中年後天癸漸衰,女子任脈虛、男子精少,出現髮墮齒槁、精力不濟等象,符合《素問》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」之論。
  2. 脾胃運化力減:《靈樞》提出「五十歲,肝氣始衰」,肝木疏泄功能弱化,連帶影響脾胃升降,致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常見腹脹、納差等土虛木乘之候。
  3. 經絡氣血瘀滯:三陽脈(手足陽明、少陽、太陽)氣血流通減緩,皮肉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尤見肩背痠痛、手足不溫等督脈陽氣虧虛之徵。

生理轉折與調攝重點

  • 女子以肝為先天:六七(42歲)三陽脈衰於上,面始焦而髮始白,衝任二脈血海空虛,月事漸亂,當注重養血柔肝。
  • 男子以精為本:五八(40歲)腎氣衰,髮墮齒槁,六八(48歲)陽氣衰竭於上,面容枯槁,當以固護真陰為要。

此階段乃「上工治未病」之重要時機,順應《內經》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之理,通過起居有常、飲食有節等養生之道,可緩和臟腑衰退之勢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強調「中年當重振根基」,即指通過調補脾腎,維繫後天與先天之氣的和諧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