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痞

中痞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中焦氣機閉塞不通所導致之痞滿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中藏經·辨三痞證並方第四十六》,主要表現為中焦氣機阻滯,升降失司之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中痞之形成,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,致使中焦脾胃運化失常,氣機壅滯而成。脾胃位居中焦,主司運化水穀,若氣機不暢,則水濕停聚,痰濁內生,進一步阻礙氣血運行,形成痞滿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其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脘腹脹滿:自覺中脘痞塞不通,按之柔軟無硬塊
  • 四肢倦怠:因脾主肌肉,脾氣不運則四肢乏力
  • 行動困難:氣機不暢影響全身功能
  • 食後嘔吐:胃失和降,濁氣上逆
  • 頭目昏沉: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
  • 食欲減退:脾不運化,胃不納食
  • 口渴或不渴:依濕熱或寒濕之不同而異

治療原則

治療中痞,當以疏理中焦、通降氣機為主。根據《中藏經》所載,可選用以下藥物:

  • 大黃:瀉下通腑,導滯除痞
  • 檳榔:行氣消積,破滯除滿
  • 木香:理氣和中,醒脾開胃

此外,可根據證型加減配伍:

  • 若偏於濕熱者,可加黃連、黃芩以清熱燥濕
  • 若偏於寒濕者,可加乾薑、厚朴以溫中化濕
  • 氣滯明顯者,酌加枳實、陳皮以增強行氣之效

與其他痞證的區別

中痞與其他痞證(如心下痞、胸痞)之不同,在於其病位明確集中於中焦脾胃,且多伴隨明顯的消化系統症狀,如嘔吐、納差等,此為辨證之關鍵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臟腑氣機運行的重視,臨床上需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