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痞,中醫名詞,指的是腹部脹滿,按之不痛,但拒按,不欲飲食,或有嘔吐、噯氣、呃逆等症狀。

痞證是中醫內科常見的病證,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勞倦過度等因素引起。臨床上可分為實痞、虛痞、寒痞、熱痞等。

實痞多見於痰飲、食積、氣滯等病症,患者常有腹脹、噯氣、呃逆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治療上可用大黃、檳榔、木香等藥物行氣消痞。

虛痞多見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等病症,患者常有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症狀。治療上可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藥物健脾益氣。

寒痞多見於寒邪侵襲、脾胃虛寒等病症,患者常有腹脹、腹痛、嘔吐、畏寒等症狀。治療上可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等藥物溫中散寒。

熱痞多見於熱邪內蘊、胃火熾盛等病症,患者常有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治療上可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藥物清熱瀉火。

痞證的治療應根據病因、病性、症狀等進行辨證施治,不可盲目用藥。如果出現嚴重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

以下是《中藏經》中關於痞證的論述:

「痞者,中焦閉塞不通也。其證腸滿,四肢倦,行立艱難,食已嘔吐,冒昧,減食或渴。治之宜大黃、檳榔、木香等藥。」

這段話指出,痞證是由於中焦氣機阻滯所致,主要表現為腹脹、四肢倦怠、行立困難、食後嘔吐、噯氣、呃逆等症狀。治療上可用大黃、檳榔、木香等藥物行氣消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