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藥學中的「中品」概念,源自《神農本草經》的三品分類法,為古代藥物功效分級體系中的重要階層。此分類法根據藥物的毒性強弱、補瀉功效與養生作用,將365種藥物區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

中品藥物特性介於上品與下品之間,主要具有「主養性」之效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「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,主養性以應人,無毒有毒斟酌其宜。」此類藥物兼具補益與治療雙重作用,既可調和人體陰陽氣血,又能針對特定病證發揮療效。

在中藥理論體系中,典型的中品藥物如當歸、川芎、黃芩等,既非如人參、黃芪等上品藥物的純粹補虛,亦非如附子、大黃等下品藥物的峻烈攻伐。其藥性相對平和,功用多為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適用範圍較廣,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疾病或體質調理。

這些藥物在配伍應用時,常作為方劑中的「臣藥」,既能輔助君藥增強療效,又能兼顧扶正祛邪。以當歸為例,既能補血活血,又可調經止痛,體現中品藥物兼顧補瀉的雙重特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《神農本草經》的三品分類反映漢代藥學認知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精細的藥性理論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等著作雖保留三品框架,但更強調四氣五味、歸經等藥性理論,使中藥分類體系趨於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