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期引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期引產(打胎)

中期引產,指婦女妊娠14至24周期間,因母體或胎兒狀況不宜繼續懷孕,或基於計劃生育需求,以人工方式終止妊娠、娩出胎兒之療法,中醫古籍亦稱「打胎」。此階段因胎體已成形,引產難度高於早期妊娠,故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均發展出相應方法,尤以中藥製劑之應用為特色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妊娠乃「腎氣充盛、任脈通暢」以養胎元。引產機理在於 破血逐瘀、滑利墮胎,通過藥物峻烈之性,峻下通經,使胞宮氣血失和、胎元不固而墮。經典著作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記載:「妊娠羸弱或病,胎不能安者,可下之」,反映中醫對適應證的認知。

中藥引產製劑

  1. 天花粉提純注射液

    • 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樓之根,性甘微苦寒,傳統用於清熱生津,現代研究發現其蛋白成分能 特異性破壞胎盤絨毛合體滋養層細胞,導致胎盤功能衰竭而誘發宮縮。注射後胎兒多於48小時內娩出。
  2. 芫花萜針劑

    • 芫花為瑞香科有毒植物,其有效成分「芫花萜」能直接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,並促使內源性前列腺素分泌,雙重作用加速胎兒排出。古籍《本草綱目》指出其「墮胎」功效,但強調需「慎用」。
  3. 甘遂醇制劑

    • 甘遂屬大戟科峻下逐水藥,醇提取物經羊膜腔給藥後,可引發蛻膜組織變性壞死,促使胎盤激素水平急降,類似《醫林改錯》所述「血府逐瘀」之理,以「通瘀」達到下胎目的。

給藥途徑
傳統中藥引產多內服湯劑(如脫花煎),然現代改良為 羊膜腔內注射,使藥物直接作用於胎盤與羊水,提高療效(有效率逾97%),並減輕口服對脾胃的副作用。

配伍與禁忌
古籍強調需根據體質配伍:氣虛者佐黃耆固本,血瘀者加紅花助效。然此類藥材多具毒性,如芫花與甘草相惡,甘遂畏甘草,均屬「十八反」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