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鬾

中鬾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又稱「繼病」,亦名「鬾病」或「交鬾」。此病多見於小兒,尤以哺乳期嬰幼兒為多發群體,主因母子氣血相傳或乳哺不當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鬾之成因與「胎傳」及「乳哺」密切相關。古醫籍載,若母體罹患疾病,或哺乳時母體氣血失調,邪氣可通過乳汁傳於兒身,致使小兒發病。此外,若小兒與患病乳母同氣相感,亦可能引發此疾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中鬾」乃「邪氣相乘,傳於兒身」,強調母病及子的致病特點。

臨床表現

中鬾患兒可見以下證候:

  1. 形體消瘦:氣血受邪所困,肌膚失養,故體弱不長。
  2. 面色萎黃:脾胃受損,運化失職,呈現脾虛之象。
  3. 哺乳不利:吮乳無力或吐乳,甚則厭食。
  4. 精神萎靡:邪擾心神,患兒多啼哭不安或嗜睡。
  5. 寒熱交作:部分患兒伴隨發熱或畏寒,乃正邪相爭之徵。

古籍論述

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中鬾者,小兒病也,由乳母戲兒未定,遽即哺乳,令兒驚氣未散,毒邪相傳,遂成此疾。」說明驚嚇與哺乳不當為誘發因素。而《幼幼新書》進一步描述其病機為「血氣相亂,邪客經絡」,強調氣血失調與經絡受邪之關聯。

辨證論治

中鬾治療以調和氣血、祛除邪毒為主,可分以下方向:

  1. 健脾和胃:若脾胃虛弱為主,可用異功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以益氣健脾。
  2. 清熱解毒:若見熱象,選用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化裁,清解內蘊之毒。
  3. 鎮驚安神:若驚悸不安,輔以鉤藤飲(《醫宗金鑑》),平息肝風。
  4. 外治法:古方載有「艾灸囟門」或「藥浴」等法,以通絡驅邪。

與相似病證鑑別

中鬾需與「疳證」相區別:疳證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久傷,病程較長;而中鬾則偏重於母病傳子或突受邪侵,病勢較急。另與「驚風」鑑別,驚風以抽搐為主症,中鬾則以形體消瘦與哺乳障礙為特徵。

中鬾一詞雖少見於現代中醫臨床,然其論述體現古代醫家對小兒疾病與母體關聯的深刻觀察,對今日兒科診治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