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鬾,出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即繼病。詳該條。

鬾,即繼病。繼病,指原有疾病未愈,又患新病。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一百三十七《治鬾》:“鬾者,繼病也。如傷寒未愈,又患風寒,或傷寒未愈,又患溫病,或溫病未愈,又患傷寒,皆名鬾。”

鬾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由於正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;二是由於患者體質虛弱,抵抗力下降,易於感邪。

鬾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發熱,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。
  2. 出汗,多為大汗淋漓。
  3. 頭痛,頭痛劇烈,可伴有嘔吐。
  4. 咳嗽,咳嗽頻繁,可伴有痰多、咳血。
  5. 腹痛,腹痛劇烈,可伴有腹瀉。
  6. 便秘,便秘或大便乾燥。
  7. 尿頻,尿頻或尿急。
  8. 舌紅,舌苔黃膩。
  9. 脈數,脈搏快而有力。

鬾的治療,以扶正祛邪為主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。常用的中藥方劑有:

  1. 麻黃附子細辛湯: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裡熱的患者。
  2. 桂枝加葛根湯:適用於風熱表證兼有裡熱的患者。
  3. 白虎湯:適用於陰虛內熱的患者。
  4. 五苓散:適用於水濕內停的患者。
  5. 參苓白朮散:適用於脾胃虛弱的患者。
  6. 補中益氣湯:適用於氣虛的患者。
  7. 八珍湯:適用於氣血兩虛的患者。
  8. 四君子湯:適用於脾虛的患者。
  9. 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腎虛的患者。

鬾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患者能夠及時治療,並且配合良好,大多數可以治癒。但是,如果患者病情嚴重,或者治療不當,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因此,如果出現鬾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