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氣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氣不足
中氣不足,又稱「脾胃氣虛」,為中醫常見病證名,指脾胃之氣虛弱,導致運化功能失調。中氣泛指中焦脾胃之氣,乃後天之本、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氣虛,則水穀精微之運化受阻,氣血生成不足,周身失養,遂見一系列虛弱之象。
主要症狀
臨床表現多見以下特徵:
- 面色萎黃:氣血不充,面部失養,故色黃而少光澤。
- 唇色淡或暗:脾其華在唇,氣虛則唇色不榮。
- 食慾不振: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脾胃虛弱則納穀不香,甚則食後腹脹。
- 倦怠乏力:脾主肌肉四肢,中氣不足則肢體失養,故見神疲力乏。
- 聲低氣短:脾肺之氣相通,中虛則肺氣不充,語言無力。
- 眩暈便溏:清陽不升則頭目昏眩;脾不化濕,水穀下趨則大便稀溏。
若兼胃痛者,多喜溫喜按;舌象常見舌質嫩、苔白而潤;脈象以虛弱為主,或見細緩。
病機分析
中氣不足的核心病機在於脾胃功能衰退。《內經》云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協調則氣機暢達。若飲食勞倦所傷,或久病耗氣,致中焦虛弱,則:
- 運化失司:水穀不化精微,反成濕濁,故見食少、腹脹、便溏。
- 氣血虧虛: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,臟腑經絡失養,表現為面色不華、體倦。
- 升降失常:脾氣不升則清陽下陷,可有眩暈、泄瀉;胃氣不降則濁陰上逆,或見噯氣、痞滿。
辨證要點
中醫辨此證,須抓「虛」與「濕」兩端:
- 虛象為本:氣短乏力、脈弱舌嫩等皆屬氣虛之候。
- 濕濁為標:脾虛生濕,故苔多厚膩,便溏黏滯。
此證與「脾陽虛」有別,後者多兼畏寒肢冷、完穀不化等寒象;亦不同於「氣陷證」,若中氣下陷者,更見脫肛、子宮下垂等症狀。
中醫治法
傳統以「補益中氣」為大法,代表方劑如:
-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氣健脾,為基礎方。
- 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:專治中氣下陷,升陽舉陷。
用藥重視甘溫培土,如黨參、黃耆、山藥等;若濕重可佐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此證演變可影響他臟,如「土不生金」致肺氣虛,或「氣虛發熱」而見甘溫除熱之證,皆需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