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氣下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氣下陷

中氣下陷,又稱氣陷證,是中醫學中因脾氣虛弱、升舉無力,導致臟腑下垂或組織弛緩不收的一類病證。脾居中焦,主運化、統血,並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。脾氣充盈則氣機升發有度,若脾氣不足,則升提之力衰減,臟腑組織失於固攝,遂成此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長期飲食失調,過度進食生冷油膩、損傷脾陽,或飢飽不均,使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致中氣虛弱而下陷。
  2. 勞倦內傷:過度勞力傷氣,或久病臥床,氣機失於溫煦,脾氣虧損,升提無力,導致臟器弛緩下垂。
  3. 久病耗損:慢性疾病如久瀉、久痢等,損傷脾氣,陽氣虛衰,無以升舉固攝,進而形成氣陷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中氣下陷證的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臟器下垂:如胃下垂、子宮脫垂(陰挺)、直腸脫垂(脫肛)等,患者常感墜脹不適,稍勞則加重。
  • 泄瀉久痢:脾虛不運,清氣不升,水穀精微下趨,故見大便溏薄、久瀉不止,甚則滑脫失禁。
  • 頭暈氣短:氣陷則清陽不升,頭目失養,常見眩暈、耳鳴、神疲倦怠、語聲低微等氣虛症狀。
  • 小兒囟陷:小兒脾氣不足,氣血乏源,可致囟門遲閉或凹陷,多伴有體弱、發育遲緩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氣下陷的治療原則為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,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由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組成,旨在益氣健脾、提振中陽。若兼有明顯下脫之象,可酌加煅牡蠣五倍子等收斂固澀之品。

臨床運用時,可針對不同病證加減:

  • 脫肛、子宮脫垂:配合昇麻柴胡加強升提之力,或合枳實提升氣機。
  • 久瀉滑脫:佐以訶子赤石脂等固澀止瀉。
  • 小兒囟陷:宜健脾益腎,可選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
病機辨析

中氣下陷與脾虛氣弱密切相關,但須與中焦濕阻腎陽不足等鑑別:

  • 脾虛濕盛:可見腹脹、便溏,但無明顯下墜感,重在運脾化濕。
  • 腎氣不固:多伴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,病位在腎,需溫腎固攝。

綜上,中氣下陷屬虛證,病位以為主,涉及氣機升降失調,用藥須注重補氣與升提並行,使脾氣復健,下陷之氣得以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