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清之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清之腑

中清之腑,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為中醫對「膽」的別稱,亦稱「中精之腑」。此名凸顯膽在六腑之中的特殊生理特性,與其他傳化濁物的腑器有所不同。

膽的生理特性

膽居六腑之一,又屬奇恆之腑,因其形態中空類腑,功能藏瀉精氣似臟,兼具臟腑雙重特性。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言:「膽者,中精之腑,藏清淨之液。」意指膽貯藏並排泄膽汁,其汁清澈精純,參與水穀消化,助脾胃運化之功。此「清」之性,與胃、小腸等傳化濁物的腑器形成對比,故稱「中清」。

膽與肝的關係

膽與肝互為表裡,經脈相連,功能相協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;膽附於肝,受肝之餘氣化生膽汁。《東醫寶鑑》載:「肝之餘氣泄於膽,聚而成精。」肝氣疏泄得宜,則膽汁分泌通暢,助消化而無壅滯;若肝失疏泄,膽汁上逆或外溢,可致口苦、黃疸等證。

膽的病理表現

膽功能失常常見兩種證型:

  1. 膽氣虛怯:多因肝血不足或驚恐傷膽,症見易驚、失眠、疑慮不決,脈象細弱。
  2. 膽熱壅滯:因濕熱蘊結或肝氣鬱久化熱,膽汁疏泄不暢,症見脅痛、嘔吐苦水、身目發黃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
膽與精神情志

中醫認為膽主決斷,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膽氣充足則人行事果決;膽氣虛弱則易驚怯懦,甚則出現「膽癲」等情志病症。此說與現代醫學「膽囊功能與自主神經調節相關」之論部分相合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亦提:「膽者,清淨之腑也。」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釋:「膽為中正之官,藏清汁而主決斷。」歷代醫家對膽的「清」與「中精」特性多有發揮,強調其在消化與情志方面的獨特作用。

綜上,中清之腑不僅是膽的別稱,更概括其藏瀉清汁、參與運化、影響神志的多重功能,體現中醫對臟腑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