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蒸
膽蒸為中醫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屬虛勞骨蒸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病機主要與膽腑功能失調、陰虛內熱相關,臨床以「眼白失色」為典型表現,並可伴隨其他虛熱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膽腑失和: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。若情志不遂、肝鬱化火,或久病耗傷膽陰,可致膽熱內擾,蒸灼津液,發為膽蒸。
- 陰虛內熱:虛勞久病,陰血虧虛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上炎於目,故見眼白(鞏膜)色澤異常,或泛黃、晦暗。
- 經絡循行:足少陽膽經循行過目銳眥,膽熱循經上擾,亦可影響目睛色澤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眼白失去正常潔白之色,或見渾濁、泛黃,甚則目睛乾澀。
- 兼症: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、虛煩不寐、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膽泄熱:適用於膽熱偏盛者,方選黃芩清膽湯加減,以黃芩、青蒿、竹茹清泄膽火。
- 滋陰降火:若陰虛為主,可用清骨散合一貫煎,滋養肝膽之陰,清退虛熱。
- 疏肝利膽:兼肝鬱氣滯者,佐以柴胡、鬱金疏解少陽樞機。
古籍補充
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闡述膽蒸與「髓枯」相關,認為膽熱可灼傷精血,致筋骨失養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亦提出「膽火乘脾」之變證,若膽蒸日久未癒,可能兼見食少倦怠等脾虛症狀。
膽蒸作為虛勞證候之一,反映了中醫「臟腑相關」「五輪八廓」的整體觀,其辨治需結合全身症狀,探究膽與他臟之生剋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