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灑
中灑,又稱水毒病,為中醫學中的一種病症名稱,最早記載於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七。此病名屬古代中醫文獻所述之疾患,其特徵與水濕毒邪侵犯人體有關。
中醫理論探討
在中醫理論中,「灑」字有散佈、浸淫之意,而「中灑」則指外邪(如水濕、寒邪、毒氣等)侵襲人體,導致體內氣血運行不暢,並可能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。此病多因環境濕濁過重,或飲食不潔,導致水濕毒邪內蘊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濕毒: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或接觸毒濕之氣,致使外邪侵體。
- 飲食失調:進食不潔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,使水濕內停,久鬱成毒。
- 正氣不足:若人體脾虛濕盛,陽氣不足,則易受水濕邪氣侵襲,釀生痰濕瘀毒。
臨床表現
- 濕邪困表:可能出現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、關節痠痛等症狀。
- 濕毒內蘊:表現為胸悶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小便不利,甚或皮膚濕疹、瘡瘍膿腫。
- 寒濕夾雜:若兼寒邪,則可見畏寒、四肢冷痛、水腫等徵象。
古籍記載與發展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後世醫家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、明代《景岳全書》等亦對「水毒」、「濕毒」等概念有所發揮,雖未必直接沿用「中灑」之名,但對類似的濕毒致病機理有進一步闡述。
治療思路
古代醫家常以化濕解毒、健脾利水為主要治法,選用藥物如:
- 芳香化濕藥: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。
- 利水滲濕藥: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等。
- 解毒祛濕藥:金銀花、黃柏、土茯苓等。
若涉及寒濕,可加溫陽化濕之品,如桂枝、乾薑等。
在針灸方面,可取足三里、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理脾胃、促進水濕代謝。
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臨床雖較少直接使用「中灑」之名,但濕毒、水濕內停的概念仍廣泛應用於濕疹、關節炎、水腫等病的辨證論治之中,反映此類古代病名對後世醫學的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