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殤,為中醫學與古代禮制中的專有名詞,屬生命階段與疾病轉歸的特定分類。此概念源於《儀禮.喪服》,界定未冠者(未成年者)之死亡年齡範疇,具體指12歲至15歲間亡故者,與「長殤」(16-19歲)、「下殤」(8-11歲)並列三殤,反映傳統對生命週期與臟腑發育的細微觀察。
中醫學理基礎
- 先天與後天之辨
中醫認為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主生殖發育;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主氣血生化。未成年者之夭折,多與此二系統失調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男子二八而腎氣盛」,指出14-16歲為生理轉折點,而「中殤」年齡恰處此關鍵期前,若先天腎氣虧虛或後天失養,易致正氣衰竭。 - 臟腑嬌嫩與外邪易感
小兒生理特點為「臟腑柔弱,易虛易實」,此階段若遇疫癘、溫病或七情過極(如驚恐傷腎),可能引發「急驚風」「疳積」等病,重則陰陽離決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,提示此年齡層對外邪抵禦力薄弱,若調護失當,易成危候。 - 經脈氣血未充
12-15歲雖手足經脈漸通,然任督二脈未固,氣血運行未達成人穩態。《靈樞.天年》云:「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」方為成熟標誌,此前若遇癘氣、跌撲重傷或久病耗損,可能阻滯經絡,導致「真氣內奪」。
歷史文獻中的拓展
除《儀禮》外,《周禮.春官》亦載:「大宗伯掌三殤之禮」,反映古代醫禮相通的生死觀。清代醫家徐大椿於《醫學源流論》論及「童子勞」時,指出未成年者「陰火易動,陽氣易泄」,若勞損過度或誤治,可能加速病情惡化,暗合「中殤」之病機。
此詞彙今雖罕用於臨床,然其背後蘊含的中醫發育理論與病機認識,仍為探究青少年體質調養與疾病防治的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