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濕

定義與範疇
中濕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因外感或內生濕邪所導致的多種病症。其概念涵蓋四類範疇:

  1. 濕痹:屬痹症之一,主因濕邪侵襲關節,證見關節疼痛、沉重,脈象沉細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。
  2. 濕邪致病:泛指濕邪內外相犯引發的疾患,症狀包括皮膚麻痹、喘促、倦怠、肢體腫脹、腰胯疼痛等,見於《古今醫鑒》。
  3. 類中風(濕中):又稱「痰中」,屬中風證候之一,因濕痰內阻、氣機逆亂所致。
  4. 五邪之一:列於《難經》五邪(風、暑、飲食勞倦、寒、濕)範疇,強調濕邪為外感病因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濕:久居濕地、淋雨涉水,濕邪由肌表侵襲,循經絡內犯,阻滯氣血運行。
  • 內濕: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肥甘)、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上蒙清竅或流注經絡。
  • 病理特點:濕性黏滯重濁,易與他邪(如寒、熱)相兼,導致病程纏綿,症狀多重著不移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濕痹
    • 主症:關節痠痛重著,屈伸不利,遇陰雨加重,或伴肌膚麻木。
    • 舌脈:舌苔白膩,脈沉緩或濡。
  2. 濕邪泛發
    • 上焦:頭重如裹,胸悶咳嗽,痰多黏膩。
    • 中焦:脘腹脹滿,食欲不振,大便溏瀉。
    • 下焦:下肢浮腫,小便不利,婦人帶下稠穢。
  3. 濕中(痰中)
    • 主症:突然昏仆,喉中痰鳴,肢體困重,或見半身不遂,舌苔厚膩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寒濕證:畏寒肢冷,痛處固定,苔白滑。
  • 濕熱證:身熱不揚,口苦黏膩,苔黃膩。
  • 脾虛濕困: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以「關節疼痛而煩,脈沈而細」明辨濕痹。
  • 《難經》將中濕列為五邪,與外感病因相繫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濕邪「或從外受,或自內生」,強調內外合邪之機轉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濕痹:專指濕邪所致之痹證,詳見該條目。
  • 痰中:與濕中互稱,突出痰濕致病特點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診治須依臨床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