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食
中食,又稱食中,屬中醫「類中風」之一種病證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病多因飲食失節、脾胃受損,導致氣機逆亂,痰濕內阻,或食滯中焦,上擾清竅而成。其症狀可表現為突然昏仆、胸悶嘔惡、腹脹痞滿,甚或言語蹇澀、肢體不用,類似中風之候,然病因實與飲食相關,故列為「類中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過飽或暴食:過量進食,脾胃運化不及,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,濁氣上逆,蒙蔽清竅。
- 痰濕內生:素體脾虛濕盛,復因飲食不節,痰濕與食積互結,阻遏經絡,擾亂神明。
- 氣血逆亂:食滯化熱,熱擾氣血,或食積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氣血逆上,引發卒中之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昏倒、神識模糊,或伴胸悶脘痞、噯腐吞酸、嘔吐宿食。
- 次症:腹脹拒按、大便不通、舌苔厚膩、脈滑實。
- 類風特徵:若痰食阻絡,可見肢體偏廢、口眼喎斜,然其病根源於脾胃,與真中風之風火痰瘀不同。
辨證要點
中食需與真中風、痰厥等鑑別:
- 真中風:多因肝陽上亢、風火相煽,常見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,脈弦硬。
- 痰厥:以痰濕壅盛為主,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,無明顯食滯見證。
- 中食:必有飲食不節病史,兼見脘腹脹滿、噯腐等食積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以消食導滯、調和脾胃為主,佐以化痰通絡:
- 輕證:可用保和丸加減,消食化積,和胃降逆。
- 痰食膠結:選用導痰湯合枳實導滯丸,消食滯而化痰濁。
- 氣閉神昏:急以鹽湯探吐,繼服藿香正氣散化濕和中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中食者,因飲食過度,填塞胸中,胃氣不行,忽然厥逆昏迷。」強調其病機與脾胃氣機閉阻密切相關,治法當以疏通為先,非若中風之需平肝息風。
中食之證,雖屬類中風,然其治重在調理中焦,恢復脾胃升降之機,此與其他中風證治迥異,臨床不可不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