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士(中醫職稱)

歷史淵源與職級定位

中士乃周代醫官制度中之重要職級,為當時醫療體系中的中層專業人員。據《周禮·天官冢宰》記載,周代醫事制度將醫師明確劃分為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三等,此分級不僅反映醫者的社會地位,更標示其專業能力與職責範疇。中士居於此三級之中位,其設置體現周代"醫政合一"的制度特色,為中國古代醫療行政管理與專業技術結合之早期範例。

職能與執業範圍

中士在周代醫療體系中主要擔綱以下職務:

食醫:專司王室膳食調配與飲食療法,精通"五味、五穀、五藥養其病"之理,負責"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飲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醬、八珍之齊"。其工作已具備現代營養醫學與飲食治療學之雛形,強調"以食治疾,食療不癒然後用藥"的治療原則。

疾醫:主管萬民疾病治療,"掌養萬民之疾病",相當於今之內科醫師。其診療範圍包括四季常見疾病與流行病,治療方法上強調"以五味、五穀、五藥養其病,以五氣、五聲、五色視其死生"的整體診療觀。

專業要求與培養體系

中士階層的醫者需精通以下專業知識:

  • 理論基礎:熟諳陰陽五行學說、臟腑經絡理論及病因病機學說
  • 診斷技能:掌握望聞問切四診技術,尤重五色診與脈診
  • 治療方法:擅用湯液、藥酒、針刺、艾灸等療法
  • 藥物知識:通曉草木蟲石金五類藥材,熟悉藥物配伍禁忌

其培養途徑主要通過官辦醫學教育與師徒傳承相結合,需經歷"辨藥識性、明經知理、臨證施治"三階段的嚴格訓練。

歷史意義與影響

中士制度的建立標誌著中醫專業化分工的早期形態:

  1. 專業分科:與瘍醫(外科)、獸醫等形成早期專科分化
  2. 階級差異:上士主宮廷醫療,中士服務貴族與庶民,下士多處理簡易病症
  3. 標準建立:制定"十全為上,十失一次之"的考核標準
  4. 傳承有序:形成"官師一體"的醫學教育模式

此制度對後世醫事管理影響深遠,漢代太醫令、隋唐太醫署等官醫制度皆沿襲其基本框架。中士所代表的專業中層醫者,實為維繫古代醫療體系正常運轉的關鍵群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