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守

中守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。書中記載:「腹脹滿繞臍結痛,堅不能食,灸中守百壯,穴在臍上一寸,一名水分。」此後,《類經圖翼》等醫籍亦將其列為水分穴之別名,故中守實與水分穴同指一處。

穴位定位與歸經

中守(水分穴)位於腹正中線上,臍上一寸,屬任脈。任脈為陰脈之海,主司腹部氣血運行,水分穴更為水液代謝之要穴,與脾、胃、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穴名釋義

「中守」之名,寓含調和中焦、固守水液分布之義。中焦主司運化,此穴能調節水穀精微之分流,使清濁各歸其道,尤其針對水濕停聚所致之病症有顯著效果。

主治功能

中守(水分)為治療水液代謝異常之重要穴位,其主要功效如下:

  1. 健脾利濕:適用於水腫、腹脹滿悶,因脾失健運而致水濕內停者。
  2. 通調水道:可緩解小便不利、泄瀉等症,促進水液正常疏布與排泄。
  3. 和胃消脹:對於繞臍腹痛、飲食不化等中焦氣機不暢之症,具調理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歷代醫家多以此穴施灸,如《千金要方》主張灸百壯以療腹脹結痛。針刺時宜直刺0.5至1寸,或配合艾灸以溫陽化濕。

中守(水分)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通調水道,運化水濕」之治療思路,為調理中焦水濕病證之關鍵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