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壽,乃養生術語,源出《左傳·僖三十二年》所載:「中壽,爾墓木拱矣。」此概念於道家典籍中多見闡釋,如《莊子·盜跖》與《太平經·解承負訣》皆明言「中壽八十」之說,視八十歲為人生中壽之標的。
從中醫學理觀之,中壽之說與人體氣血盛衰、臟腑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人年四十,陰氣自半。」《靈樞·天年》更詳述人體生命節律,謂五十歲肝氣始衰,六十歲心氣始衰,七十歲脾氣虛,八十歲肺氣衰,九十歲腎氣焦。八十之中壽,正當肺氣衰憊之期,此階段宗氣生成不足,衛外之能漸弱,更需注重調攝。
歷代醫家對中壽養生頗有獨到見解。元代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強調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中年後尤當滋陰潤燥;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則謂「中年修理」可延衰遲,主張通過調理脾胃、培補先天以固根本。清代徐靈胎於《醫學源流論》中特重「元氣存亡論」,指出高年者「寧可緩治,不可傷正」,治法宜溫潤平和。
道家養生術對中壽尤有精闢論述。《周易參同契》以八卦喻養生節律,謂「七八道已訖,屈折低下降」,暗合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之數;《黃庭經》則重視「泥丸百節皆有神」,強調存思內養以保精神。這些理論與中醫「形神合一」「起居有常」等養生原則相互貫通。
在方藥應用方面,中壽階段宜選平和之劑。如《千金翼方》所載「地黃煎」滋陰養液,《壽親養老新書》之「瓊玉膏」潤肺健脾,皆為歷代驗方。明代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更收錄諸多膏方,如「八仙長壽丸」補益肺腎,俱合中壽調養之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