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膽脹,中醫名詞,是因寒邪犯膽或氣鬱不舒所致脅下痛脹、口苦、善太息之證。
《靈樞·脹論》:「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」
《醫醇剩義·脹》:「膽氣血皆少,為清靜之腑,寒氣乾之,故脅痛口苦;氣鬱不舒,故善太息也。當輕揚和解,後辛湯主之。」
膽脹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
一是寒邪犯膽。寒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膽經氣血運行不暢,膽汁排泄不利,從而引起膽脹。
二是氣鬱不舒。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膽,也可導致膽脹。
膽脹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.脅下痛脹。這是膽脹的主要症狀,多位於右脅下,脹痛感較為明顯,可伴有灼熱感。
2.口苦。這是膽脹的另一個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口中苦味,或泛酸水。
3.善太息。這是由於氣鬱不舒所致,患者常常會不自覺地嘆氣。
4.其他症狀。如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秘等。
膽脹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,可以做出診斷。
膽脹的治療,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常用的中藥有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膽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1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2.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暴飲暴食。
3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4.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膽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