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膽脹是中醫的一個名詞,指因寒邪入侵膽腑或肝氣鬱結所引起的症狀,包括脅下痛脹、口苦和善於嘆氣等。

《靈樞·脹論》中記載:「膽脹者,指的就是脅下痛脹、口中苦味和善於嘆氣。」

《醫醇剩義·脹》中則解釋道:「膽脹是指膽氣和血都不足的情況,是一種清靜的腑臟,遭受了寒邪的侵襲,所以會出現脅痛和口苦;同時也因為肝氣鬱結不順暢,所以患者常常會善於嘆氣。在治療上應該要輕柔而和順,可以使用後辛湯來治療。」

引起膽脹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:

一是寒邪入侵膽腑。寒邪進入人體後,會影響膽經的氣血運行,阻礙膽汁的排泄,從而引發膽脹的症狀。

二是情志不順。情緒上的不順暢會導致肝氣的不舒,進而橫逆犯膽,也會引發膽脹。

膽脹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脅下痛脹:這是膽脹的主要症狀,多出現在右脅下位置,脹痛感明顯,可能伴隨著灼熱感。

  2. 口苦:這是膽脹的另一個常見症狀,患者口中有苦味,或者有酸水上湧的感覺。

  3. 善於嘆氣:這是因為情緒的不舒暢所引起的,患者常常會不自覺地嘆氣。

  4. 其他症狀:還可能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和便祕等症狀。

對於膽脹的診斷,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再結合相關的檢查,可以做出確定診斷。

膽脹的治療主要使用中醫中藥來進行,根據患者具體的情況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常用的中藥有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香附和鬱金等。

預防膽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過度飲食。
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膽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