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脹

膽脹為中醫證名,指因寒邪侵襲膽腑或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所致之病症,主要表現為脅下脹痛、口苦、頻頻太息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靈樞·脹論》,載:「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」其病機與膽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膽為「中清之腑」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若受外邪或情志所傷,易致氣機不暢,發為膽脹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犯膽:膽屬少陽,氣血偏少,若寒邪直中膽腑,阻遏氣機,則膽氣不舒,經脈拘急,故見脅痛、口苦。《醫醇賸義·脹》云:「膽氣血皆少,為清靜之腑,寒氣幹之,故脅痛口苦。」
  2. 氣郁不舒: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,肝失疏泄,膽氣鬱滯,升降失常,故見脅脹、善太息。此類患者多兼見胸悶、噯氣等肝氣犯胃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脅肋脹滿或刺痛,疼痛可牽引肩背,口苦咽乾,頻頻嘆息(善太息)。
  • 兼症:或見寒熱往來(少陽證)、噁心嘔逆、脘腹痞悶,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膽脹治療以疏利膽氣、調和樞機為原則,根據病因不同而施治:

  1. 寒邪客膽:宜溫散寒邪、和解少陽,方如《醫醇賸義》所載「後辛湯」(以柴胡、桂枝、乾薑等為主)。
  2. 膽氣鬱滯:宜疏肝利膽、理氣解鬱,方選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減,酌加鬱金、香附等藥。若化熱見黃疸,可佐茵陳、梔子清利濕熱。

相關概念

膽脹屬「脹病」範疇,與「肝脹」「膽瘅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膽脹特指膽腑氣機不暢之證,需與肝氣犯胃、少陽傷寒等鑑別。歷代醫家亦強調膽病多從肝論治,蓋肝膽相合,疏泄互用,故調肝常為治膽之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