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中暑,又名中暍[1]中熱,是指感受暑邪[2]發生的急性病證。中暑的病因是暑熱之邪,暑熱之邪最易傷害人體的陽氣,所以中暑多發生於夏季,尤其是在氣溫高、濕度大、風力小、日照強的環境中。中暑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突然悶倒,昏不知人,或身熱[3]煩躁,氣喘[4]不語,牙關[5]微緊,或口開[6]齒燥大汗無汗,脈虛數,甚者昏迷不醒,四肢抽搐

中暑的治療原則是清暑、解熱、開竅。急性中暑者,應立即將患者移至涼爽通風處,解開衣扣,散發熱氣,並用冷水擦浴、冰敷或冷敷,以降低體溫。同時,可口服或灌服清暑解熱的中藥,如闢瘟丹消暑丸等。若患者出現昏迷、抽搐等症狀,應及時送醫治療。

中暑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

  • 避免在高溫、高濕、風力小、日照強的環境中活動。
  • 注意補充水分,多喝白開水或淡鹽水。
  • 在戶外活動時,要做好防暑降溫措施,如戴遮陽帽、穿淺色衣服、塗防曬霜等。
  • 有心腦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在夏季要特別注意防暑,避免中暑。

中暑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病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大家在夏季要注意防暑,避免中暑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中暍_中暍的治疗_医学百科

  2. 暑邪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3. 身熱 - A+醫學百科

  4. 氣喘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5. 牙关_百度百科

  6. 信口開河 - 教育百科 | 教育雲線上字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