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暑
中暑,又稱中暍、中熱,屬中醫外感暑邪所致之急性病證,臨床表現多與暑熱傷氣、耗津相關,嚴重者可致昏厥抽搐。
病因與病機
中暑之成因,多由暑熱之邪侵犯人體,或體質虛弱之人於暑熱環境中過度勞作、暴晒,導致正氣受損,暑邪內侵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並可擾亂心神,致氣機逆亂,甚則閉竅動風。
證候表現
1. 陽暑(暑熱擾心)
- 驟然暈厥:猝然悶倒,昏迷不醒,或神識昏蒙
- 熱象顯著:身熱熾盛,面赤氣粗,煩躁不安
- 津傷徵兆:大汗淋漓或汗出不暢,口乾齒燥,舌紅少津
- 脈象異常:脈虛數或洪大,重按無力
2. 暑風(暑熱動風)
因暑熱熾盛引動肝風,症見:
- 抽搐痙攣: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
- 神昏譫語:意識模糊,伴有煩躁譫妄
- 舌脈特徵:舌紅絳,脈弦數
3. 陰暑
多因暑季貪涼飲冷,或冒雨涉水,導致暑濕夾寒,症見:
- 惡寒發熱:頭痛無汗,身熱不揚
- 胸悶嘔惡:脘腹痞悶,泛惡欲嘔
- 舌苔表現:舌苔白膩,脈浮緊或濡緩
治療原則
1. 清暑泄熱
- 暑熱熾盛:首選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氣分熱
- 暑傷氣陰:清暑益氣湯(西洋參、石斛、麥冬、黃連等)益氣養陰,兼清暑熱
- 暑入營血:清營湯(犀角、生地、玄參等)清營涼血
2. 開竅醒神
- 神昏閉證:予辟瘟丹、至寶丹、紫雪丹等芳香開竅
- 痰熱蒙竅:可輔以安宮牛黃丸清熱豁痰
3. 息風止痙
- 暑風抽搐:用羚角鉤藤湯(羚羊角、鉤藤、菊花等)涼肝息風
4. 化濕解表
- 陰暑證:以香薷散(香薷、厚朴、白扁豆)解表化濕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針刺:取人中、十宣、合谷等穴急救醒神;暑熱甚者可刺曲池、大椎瀉熱
- 刮痧:於背部膀胱經或肘窩、膕窩處刮痧,使暑邪外透
- 藥浴:以薄荷、金銀花等煎湯擦浴,清熱解暑
參考典籍
-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:載中暑為「猝中熱邪」,強調暑熱傷氣的病機
- 《溫病條辨》:區分暑溫、伏暑,提出「暑邪直入心包」之危重症候
- 《傷暑全書》:專論暑病,詳述暑風、暑厥等變證
中醫對中暑之辨治,首重分型論治,兼顧扶正祛邪,既清解暑熱,又顧護元氣與津液,體現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