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暑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暑眩暈

病證名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二,別稱「冒暑眩暈」、「感暑眩暈」。此症乃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或暑濕交蒸,上擾清空所致,為夏季常見暑病證候之一。

病因病機: 中醫理論認為,本症主要因夏日炎暑,人在烈日下勞作,或長途跋涉,易感暑熱之邪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傷津耗氣;若兼濕邪,則濕性黏滯,易困阻氣機。暑熱上擾清竅,或暑濕鬱遏清陽,均可導致眩暈發作。正氣不足者尤易發病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。

主要症狀:

  • 頭目眩暈,如坐舟車,甚則突然昏仆
  • 口渴引飲,煩躁不安
  • 面赤身熱,或見身熱不揚(濕重者)
  • 胸悶嘔惡,小便短赤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或白膩
  • 脈象多虛,或見濡數、洪大

證型分類:

  1. 暑熱熾盛證:以高熱煩渴、面赤氣粗、脈洪大為特徵
  2. 暑濕鬱遏證:常見身熱不揚、胸脘痞悶、苔白膩
  3. 氣津兩傷證:多見於體虛者,伴氣短神疲、脈虛無力

治療法則: 當以清暑泄熱、化濕和胃為主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暑熱偏重者,法當清熱解暑;暑濕偏重者,宜芳香化濕;兼氣陰不足者,需益氣生津。

常用方劑:

  • 人參白虎湯:適於暑熱傷津,見大熱、大渴、脈洪大者,取石膏清熱,人參益氣生津
  • 香薷飲:主治暑濕外感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重胸悶,香薷素有「夏月麻黃」之稱
  • 黃連香薷飲:用於暑熱挾濕而熱象較著者,黃連苦寒清熱,香薷解表祛濕
  • 消暑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治暑濕內傷,脾胃不和,以半夏、茯苓等燥濕和胃
  •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於暑傷氣津,方中西洋參、麥冬益氣生津,黃柏清熱

藥物加減:

  • 頭痛劇烈加菊花、薄荷
  • 嘔吐甚者加藿香、佩蘭
  • 抽搐加鉤藤、羚羊角
  • 汗多不止加五味子、浮小麥

預防調護: 本病預防當順應《黃帝內經》「春夏養陽」之旨,夏日宜避免正午曝曬,飲食宜清淡,可適量飲用綠豆湯、西瓜汁等清暑之品。

古籍補充: 《素問·刺熱篇》論及暑熱致病特點,《傷暑全書》詳述暑證辨治,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暑溫」治法,皆可資參考。歷代醫家強調治暑需辨明陰暑陽暑,濕重熱重,不可概用清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