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水

病名。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水毒候》,又稱水毒病,為古代中醫文獻所載之病症。其名源於水濕之邪內侵,或兼感毒氣,蘊結於體內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水之發病,多因涉水、冒雨,或久居濕地,致水濕之邪由肌表或口鼻內犯。若兼感山嵐瘴氣、穢濁之毒,則濕毒相搏,蘊結三焦,阻遏氣機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困脾陽,而毒邪熾盛者可化熱,形成濕熱膠結之勢,甚則傷及營血。

臨床表現
此病初起可見周身困重、頭痛如裹、關節酸楚,或發熱惡寒。濕毒鬱久則易見胸悶腹脹、小便不利、肌膚浮腫,或膚現疹瘡。若熱毒偏勝,則伴見口渴煩躁、舌紅苔黃膩;若寒濕偏重,則多見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滑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水毒病,由人脾胃虛弱,觸犯積水毒氣,流入經絡,結搏成病。」強調脾胃虛弱為內因,水濕毒氣為外邪,內外相引而致病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此病與三焦氣化失司、水濕運化失常密切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毒蘊表:以惡寒發熱、身痛膚腫為主,治法宜解表化濕。
  2. 濕熱中阻:見脘痞嘔惡、苔黃膩,治宜清熱祛濕、和中解毒。
  3. 寒濕困脾:症見腹滿便溏、苔白膩,當溫中健脾、散寒除濕。

治療原則
古方多以祛濕解毒、調暢氣機為綱。濕邪偏重者,可選藿香、蒼術、茯苓等化濕健脾;熱毒熾盛者,酌加黃連、梔子、金銀花清熱解毒;若兼血分瘀滯,則輔以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針灸可取三焦經、脾經穴位,以助氣化。

現代對應探討
參照古籍所述症狀,中水可能類同於現代醫學之「水行感染」或「濕邪相關疾病」,如鉤端螺旋體病、急性胃腸炎等,然中醫辨證更注重機體整體反應及邪正關係。此病名今雖少用,然其病機理論仍可指導臨床濕證、毒證之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