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庭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庭疽

病名,屬癰疽之一,發於任脈中庭穴處。《外科啓玄》卷六載:「此瘡乃任脈之徑,是奇經脈也。在乳之中央,宜內托千金湯治之。外宜敷貼,隨證加減為妙。」

病因病機
中庭疽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邪毒,致使氣血瘀滯,蘊結於任脈中庭穴而發。任脈為陰脈之海,主一身之陰,若氣機不暢,經脈阻塞,則易化熱成毒,發為癰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成硬結,繼而破潰流膿。可伴有發熱、口乾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其位近胸膺,若毒邪內陷,恐傷及心肺,不可輕忽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托毒為主,常用方如內托千金湯,隨證加減黃芩、連翹等清熱之品,或加黃耆、當歸以益氣托毒。
  2. 外治:初期宜敷貼清熱解毒之藥,如金黄散;若已成膿,當切開引流,外敷生肌玉紅膏以促癒合。

辨證要點
需辨其陰陽虛實:

  • 實熱證:患處焮紅灼痛,脈數有力,宜清熱瀉火。
  • 氣虛毒滯證:腫勢平塌,膿液清稀,脈弱,當益氣托毒。

中庭疽之治,貴在審證求因,內外合治,以順其經脈,調其氣血,則癰疽可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