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外
中醫理論中的「中外」一詞,具有多重涵義,既可指疾病部位的內外之分,亦可延伸至辨證論治中的病機分析。以下詳述其概念及應用:
- 表裡之別
「中外」在中醫經典中常與「表裡」互參,意指疾病所在的深浅層次。「表」指肌表、經絡,屬外感病初起之部位;「裡」則為臟腑、氣血,屬病邪內傳或內傷疾病之範疇。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:「證有中外」,即強調辨證時需區分病位在表在裡,以定治法。表證多見惡寒發熱、脈浮;裡證則見臟腑功能失調,如腹痛、便溏等。 - 內外疾病的泛指
廣義而言,「中外」亦概括內臟疾病(中)與體表疾病(外)兩大類。此說法見於《內經》,反映中醫整體觀中「內外相應」的思想。例如:
- 外:多由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體表,引發感冒、痹證等。
- 中:因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內傷因素,導致臟腑氣血失和,如鬱證、痰飲等。
- 辨證與病機的關聯
《傷寒論》進一步將「中外」概念融入六經辨證。例如太陽病屬表,陽明病屬裡;少陽病則介於表裡之間,稱「半表半裡」。此分法不僅用於外感熱病,亦影響後世對內科雜病的分析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即從「中」之病機闡發。 - 針灸與藥物治療的應用
中外之分亦指導臨床治療準則。
- 外治:如針灸取穴以疏解表邪(如合谷、風池),或外敷藥膏祛除瘡瘍。
- 內治:依病位深淺選方,表證用汗法(如麻黃湯),裡證依寒熱虛實選用清下溫補(如承氣湯、理中丸)。
綜言之,「中外」作為中醫核心術語,貫穿診斷、治法與方藥,體現「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的辨證精神。透過理解其內涵,可更深入掌握中醫對疾病層次與傳變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