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脘痛

證名
中脘痛指胸膺下方之脘腹部位出現疼痛,屬中醫脾胃系病證範疇。其病位在中脘,即上腹部近心窩處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胃脘部。中醫理論中,此處為「胃之募穴」中脘穴所在,乃任脈與手太陽、小腸經之交會處,亦為六腑氣機匯聚之所,故其疼痛多與胃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脘痛之成因,可分內傷、外邪兩端: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,損傷胃陽;或嗜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,阻滞中焦氣機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犯胃,導致胃失和降,氣滯作痛。
  3. 外邪犯胃:寒邪直中脘腹,凝滯經脈;或暑濕穢濁之邪內侵,困阻脾胃。
  4. 正氣虛弱:素體脾陽不足,或久病耗氣,中焦虛寒,不榮則痛。

辨證分型
中醫臨床常將中脘痛分為以下證型:

  • 寒邪客胃:疼痛暴作,得温則減,舌淡苔白,脈緊。
  • 肝胃氣滯:脹痛連脅,噯氣頻作,情志不舒時加重,脈弦。
  • 胃熱熾盛:灼痛拒按,口乾口苦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• 瘀血阻絡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脾胃虛寒:隱痛綿綿,喜温喜按,食少便溏,脈沉弱。

治療原則
中脘痛之治法,首重「通」字,依證型不同而異:

  • 理氣和胃:適用於氣滯證,方如柴胡疏肝散。
  • 温中散寒:針對寒邪客胃,選用良附丸加減。
  • 清胃泄熱:胃熱者投以清中湯或化肝煎。
  • 活血化瘀:瘀血阻絡當以失笑散合丹參飲。
  • 健脾温陽:虛寒證宜用黃芪建中湯或附子理中湯。

相關經絡與穴位
除內服藥外,針灸常用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等穴調理氣機;穴位敷貼或艾灸中脘、神闕,尤適虛寒症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中脘,胃募也……主腹痛食不化。」

與胃脘痛之關係
中脘痛與「胃脘痛」證治相通,然前者更強調病位特指,後者涵蓋範圍較廣,包括心窩至臍上之疼痛。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兼症與脈舌,以明病性虛實寒熱。

典籍參考
《醫宗必讀》提及:「胃脘痛……治法雖多,不外虛實二端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云:「痛有虛實……辨之之法,但察其可按者為虛,拒按者為實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