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膽鬱,中醫名詞,指膽汁鬱結不通所致的病證。症狀主要表現為口苦、胸脅脹滿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大便不暢等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一記載:「膽鬱者,口苦,身微潮熱往來,惕惕然如人將捕之。治宜柴胡、竹茹、乾薑。」

膽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情志不遂:長期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可導致膽氣鬱滯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生冷油膩之物,可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膽汁排泄不暢。
  3. 外感六淫:外感風寒、濕熱之邪,可侵犯膽經,導致膽氣鬱滯。
  4. 素體虛弱:素體陽氣不足,或肝膽功能失調,可導致膽鬱。

膽鬱的治療,以疏肝理氣、化痰散結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、香附竹茹湯、柴胡龍膽草湯等。

膽鬱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飲食清淡,少吃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之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膽鬱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