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溪
中溪,又稱水毒病,首見於東晉葛洪所著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七。此病名歸屬於中醫溫病學範疇,主要與外感濕熱邪毒或山嵐瘴氣侵襲人體有關,多發於江南濕熱之地或暑濕季節。
病因病機
中溪之病,多因濕熱穢濁之邪蘊結肌膚孔竅,或內傷脾胃,導致氣機壅滯、水道不利。其邪可從口鼻、皮毛而入,亦可因接觸疫水、山澗穢濁而發。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易阻遏三焦,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本病以頭身困重、胸悶腹脹、關節痠痛為主要特徵,或見皮膚濕瘡、小便黃赤、舌苔厚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若濕毒深入,可損及脾胃,引發嘔惡泄瀉;甚者濕熱化火,蒙蔽清竅,導致神昏譫語。
典籍溯源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述「水毒」之變,指出其與地域環境密切相關;明代《證治準繩》亦載有濕熱瘴毒致病的辨治方略。歷代對中溪的論述,皆強調祛濕清熱、解毒化濁為治療大法。
治法舉要
中醫治中溪,常分濕重於熱與熱重於濕兩類論治:
- 濕偏盛者:宜芳香化濕,方如藿香正氣散、三仁湯加減。
- 熱偏盛者:當清熱解毒,選黃連解毒湯、甘露消毒丹等。
外治法則可配合針刺或刮痧,以疏通經絡、透邪外達。
中溪一病的理論,反映中醫對環境致病與濕熱病機的深刻認識,其辨證用藥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