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郄是經穴的別名,出自《脈經》。另外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和《中國針灸學》中也將郄穴稱為中都穴和委中穴。

根據《脈經》的記載,郄穴位於肉中,且肉陷入骨中。

郄穴在針灸治療中是一個重要的穴位,常用於治療各種關節炎和腰腿痛等疾病。

以下是郄穴的具體位置和主治疾病:

  1. 委中穴:位於膕窩內側,主治腰腿痛、膝關節炎、下肢麻木等疾病。

  2. 中都穴:在委中穴下,主治腰腿痛、膝關節炎、下肢麻木等疾病。

  3. 陽陵泉穴:在小腿外側,主治膝關節炎、下肢麻木、小腿抽筋等疾病。

  4. 陰陵泉穴:在小腿內側,主治下肢水腫、小腿抽筋、腰腿痛等疾病。

  5. 足三里穴:在小腿前外側,主治胃腸疾病、腹痛、嘔吐、泄瀉等疾病。

  6. 三陰交穴:在小腿內側,主治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等疾病。

  7. 太沖穴:在足背第一蹠骨基底部前方凹陷處,主治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聾等疾病。

  8. 內關穴:在前臂掌側,主治心悸、胸悶、心痛、失眠、健忘等疾病。

  9. 外關穴:在前臂背側,主治上肢麻木、肘關節炎、腕關節炎等疾病。

  10. 合谷穴:在手背第1、2掌骨間,主治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塞、牙痛、咽喉腫痛等疾病。

在使用郄穴進行針灸治療時,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適合的穴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郄穴多位於四肢關節附近,因皮下組織較薄,針刺時應注意深度,避免損傷神經和血管。

另外,針刺郄穴時應緩慢進針,以避免患者出現不適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