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郄

名詞源流

中郄,為中醫學重要經穴別名,首見於西晉王叔和所著之《脈經》,為古典針灸文獻中記載之穴位異名。

穴位歸屬考證

1. 中都穴別名說

據北宋王惟一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載,中郄實為足厥陰肝經上都穴之別稱。中都穴定位於小腿內側,當內踝尖上7寸,脛骨內側面中央處。此穴屬肝經之郄穴,主疏肝理氣、通經活絡,傳統主治脅痛、腹脹、泄瀉、疝氣等肝經氣機失調之症。

2. 委中穴別名說

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則提出中郄乃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之異名。委中定位於膝後膕橫紋中點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中間凹陷處。該穴為膀胱經之合穴,又為四總穴之一,具舒筋活絡、強健腰膝之效,主治腰背痛、下肢痿痹、中暑等證。

學術辨析

兩種說法之分歧源於不同時期醫家對經穴系統之考證差異。古代醫籍中,同名異穴現象甚為常見,此與經絡學說發展過程中之流派傳承、地域差異等因素相關。

從經絡理論分析:

  • 若為中都穴別名,則屬肝經郄穴,郄穴為氣血深聚之處,善治急性痛證
  • 若為委中穴別名,則屬膀胱經合穴,合治內腑,兼為土穴,具健脾化濕之功

臨床應用參考

在實際臨床取穴時,當依據不同理論體系及病症特點擇用:

  • 肝鬱氣滯諸症取中都(中郄)
  • 腰腿疼痛取委中(中郄)

歷代醫家對該穴之應用經驗,可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古籍,其中記載針刺深度、灸療壯數等具體技法,反映古代針灸治療之精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