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消

中消,又稱消中痟中消脾,為中醫消渴病(類似於現代醫學之糖尿病、甲狀腺機能亢進等)的證型之一,以多食易飢、形體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,或伴見小便甜濁。本病與脾胃燥熱、陰津虧損密切相關,亦可能因命門火衰、虛火上浮所致。以下就其病因病機、辨證分型及治法方藥詳述之: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燥熱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,積熱內蘊,灼傷脾胃津液,致胃火亢盛而消穀善飢;燥熱下迫,津液耗損,故見口渴、尿多或小便甜濁。
  2. 陰虛內熱
    素體陰虧,或情志化火,耗傷肺胃之陰,陰虛則內熱生,燥熱內燔,進一步加重消穀耗津之勢。
  3. 命門火衰
    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火不歸元而浮游於中焦,虛火擾胃,亦可表現為中消之症,此類患者雖多食卻難以化生精微,反見形體羸弱。

辨證論治

1. 胃熱熾盛證

  • 主症:多食易飢,口渴喜冷飲,形瘦便乾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。
  • 病機:陽明胃經燥熱熾盛,消灼水穀。
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滋陰養津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加人參、黃連,清胃熱兼益氣生津。
    •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用於熱結腑實,便乾燥結者。
    • 生地八物湯(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丹皮、赤芍、麥冬)清熱涼血,滋陰潤燥。

2. 陰虛燥熱證

  • 主症:多食善飢,口乾咽燥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病機:肺胃陰虧,虛火內擾。
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潤燥止渴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熟地、麥冬、牛膝)清胃熱兼滋腎陰。
    • 黃連豬肚丸(黃連、知母、天花粉、茯苓、麥冬)養陰清熱,健脾潤燥。

3. 命門火衰證

  • 主症:多食但消瘦乏力,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或甜膩,舌淡胖苔白,脈沉細。
  • 病機:腎陽不足,虛陽浮越,脾胃失溫。
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引火歸元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金匱腎氣丸(即八味丸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)溫腎助陽,調和陰陽。

相關記載與延伸

中消與上消(肺燥津傷,以口渴為主)、下消(腎陰虧耗,以多尿為主)合稱「三消」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・奇病論》云:「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中消屬「胃熱消穀」,強調清熱與滋陰並重。

現代臨床中,中消之證常見於糖尿病中期(以胰島素抵抗為主)或甲狀腺機能亢進(代謝亢進狀態),中醫治療時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