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血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血堂
中血堂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其記載:「中血堂,即鼻內頞下脆骨空虛處也。」此處所指「頞下脆骨空虛處」,乃鼻中隔前下部之特殊結構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李氏區」(Little’s area)相類同。此區黏膜薄弱,血管豐富,匯集篩前動脈、篩後動脈、蝶齶動脈及上唇動脈之分枝,形成密集血管網,故易因外傷或內熱迫血而致衄血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中血堂隸屬鼻竅,而鼻為「肺之竅」,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」然鼻衄之病機不僅關乎肺,亦與肝、胃、脾等臟腑相關。肝主藏血,若肝火上炎,可迫血妄行;胃經循行過鼻,胃火熾盛亦常致鼻衄;脾統血,脾虛失攝則血溢脈外。故中血堂出血,實為臟腑氣血失衡之外顯。
《醫宗金鑒》另載:「若傷之,血流不止,神氣昏迷。」此論強調外傷所致中血堂損傷,不僅局部出血劇烈,更可能因失血過多而擾及神明,反映中醫「血為氣母」之觀念——血脫則氣散,氣散則神憊。歷代醫家對鼻衄治療重視清熱涼血(如犀角地黃湯)、引火下行(如外敷蒜泥)及益氣攝血(如歸脾湯),皆本於辨證論治原則。
此名詞雖源自骨傷科文獻,然其病理與內科、耳鼻喉科交織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李氏區之現代醫學研究,則進一步佐證此處黏膜易損之解剖特點,與古籍描述互有發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