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陽
中陽為中醫學重要生理概念,指中焦脾胃之陽氣,主要體現於脾之運化與胃之受納、腐熟水穀的功能。脾胃位居中焦,屬土,主司人體氣機升降與營養化生,故其陽氣又稱「中陽」。
中陽之生理功能
- 溫煦與推動
中陽具有溫養中焦的作用,促使脾胃正常運化水穀。脾陽充足則能升清散精,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,布散全身;胃陽充沛則可腐熟水穀,使其化為食糜,利於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。 - 燥濕化痰
脾陽能運化水濕,避免水液停滯成痰成飲。若中陽虛衰,水濕不化,則易生痰飲,出現脘腹脹滿、嘔吐清水、大便溏瀉等症。
中陽虛衰之病理
《類證治裁》提及:「其中陽虛,濁陰犯胃,吐黑綠苦水者,用辛熱開濁。」意指中陽不足時,陰寒內盛,濁陰上逆,可致嘔吐苦水、脘腹冷痛等症。常見以下表現:
- 運化無力:食少腹脹、大便稀溏、四肢不溫。
- 寒濕內停:舌苔白膩、脈沉遲,甚則水腫痰飲。
- 胃氣上逆:噁心嘔吐,吐出物清稀或帶未消化食物。
中陽與相關臟腑
中陽與腎陽(命門之火)關係密切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能溫煦脾陽,助其運化;反之,中陽久虛亦可損及腎陽,形成脾腎陽虛。此外,肝氣疏泄有助脾胃升降,若肝鬱克脾,亦可間接影響中陽。
調治中陽之中醫思路
治療中陽虛衰多以溫補為主,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等,以乾薑、附子、白朮等藥物提振中陽。若兼痰飲,可配合苓桂朮甘湯;若寒濕困脾,則以厚朴溫中湯加減。
中陽之盛衰直接關係人體消化功能與氣血生成,為中醫調理脾胃病證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