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陽不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陽不振,病證名。指中焦脾胃陽氣虛弱,消化機能不振的病理。主要證候有食少不化、嘔吐、泄瀉、四肢清冷、怠倦、面色萎黃、頭暈、唇淡,舌胖嫩,苔厚濁,脈虛大等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陽者,天之氣也,主外,主陽,主動。陰者,地之氣也,主內,主陰,主靜。”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,它推動和調節著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。陽不振是指人體陽氣不足,不能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的病理狀態。
陽不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先天不足:由於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人體陽氣不足,易於發生陽不振。
- 後天失養:由於後天飲食不節,勞逸失度,或久病久虛,導致人體陽氣耗損,也易於發生陽不振。
- 外邪侵襲:由於外邪侵襲人體,損傷人體陽氣,也易於發生陽不振。
陽不振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消化系統症狀:由於脾胃陽氣不足,消化功能不振,可出現食少不化、嘔吐、泄瀉等症狀。
- 循環系統症狀:由於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四肢,可出現四肢清冷、畏寒肢冷等症狀。
- 神志系統症狀:由於陽氣不足,不能上榮於頭,可出現頭暈、目眩等症狀。
- 其他症狀:由於陽氣不足,可出現面色萎黃、唇淡、舌胖嫩、苔厚濁、脈虛大等症狀。
陽不振的治療以扶助陽氣為主,常用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方法。
陽不振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注意飲食調養,飲食要以溫熱、易消化為主,少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定期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陽不振,並進行治療。
陽不振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