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陽不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陽不振
中陽不振乃中醫病證名,指中焦脾胃之陽氣虛弱,導致運化功能低下之病理狀態。脾胃位居中焦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運化精微,為後天之本、氣血生化之源。若中陽不足,脾胃失於溫煦,則升降失司,運化無權,繼而引發一系列虛寒性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失調:過食生冷寒涼之物,損傷脾陽;或暴飲暴食,加重脾胃負擔,日久陽氣耗傷。
- 外感寒邪:寒邪直中脾胃,阻遏陽氣,導致中焦虛寒。
- 久病體虛:慢性疾病或過度勞倦,耗傷正氣,脾陽漸衰。
- 情志所傷:憂思過度,氣機鬱結,間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久而陽氣不振。
臨床表現
- 消化系統症狀:食少納呆、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嘔吐清水、大便溏瀉,甚則完穀不化。
- 氣血不足之象:面色萎黃或蒼白、唇色淡白、頭暈乏力、肢體倦怠。
- 陽虛外寒:四肢不溫、畏寒怕冷,甚則手足厥逆。
- 舌脈特徵:舌體胖嫩,邊有齒痕,舌質淡,苔白滑或厚濁;脈象沉遲無力,或虛大而弱。
病機分析
中陽不振之核心在於脾胃陽虛,陰寒內生。脾陽虧虛,則不能溫運水穀,故見食少、泄瀉;胃陽不足,腐熟無權,易致嘔吐、脘腹冷痛。陽氣不達四末,則四肢清冷;氣血生化乏源,肌體失養,故見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。舌脈之象亦為陽虛寒濕內停之典型表現。
相關證候鑒別
- 脾陽虛證:與中陽不振類似,但更側重於脾臟本身陽氣不足,常見腹脹、水腫等濕阻表現。
- 腎陽虛證:多兼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等腎腑虛寒症狀,與中陽不振之脾胃焦點不同。
- 寒濕困脾證:以外感寒濕為主,屬實證,常見苔白膩、頭身困重,與中陽不振之虛寒有異。
此證常見於慢性胃炎、腸功能紊亂、消化不良等疾病,中醫治療以溫中健脾、益氣助陽為法,常用方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等,然具體辨治須因證制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