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藥避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藥避孕乃運用內服或外用中藥配伍,使婦女達到暫時節育之傳統技法,屬中醫婦科學與計劃生育領域之重要研究課題。此技法的理論根基可溯及《內經》「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」之說,及歷代醫家對「宮寒不孕」病機的論述,揭示寒涼藥性可能通過調節衝任二脈、影響胞宮內環境,從而暫時抑制生育機能。

歷代典籍記載與現代研究顯示,具避孕潛效的中藥多具苦寒沉降、涼血化瘀之性,其作用機理可分三類: 一為直接涼血抑胞類,如生綠豆(解毒涼血)、紫草(清熱透疹)、黃柏(瀉相火)、苦丁茶(清肝降火),此類藥物可降低胞宮血分濕熱,改變受精環境; 二為動物類特殊藥材,如蝌蚪(《千金方》載其搗汁避孕)、蠶子布(蠶蛾產卵後遺留絲膜),古人認為其含有抑制胚胎著床之物質; 三為芳香走竄類,如零陵香(《本草衍義》稱其「熏衣致不孕」)、紫茄子花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載其避孕方),可能通過香竄之氣擾動衝脈氣機。

近代臨床研究發現,復方配伍尤具特色:

  1. 復方天花粉(含天花粉、皁角刺等)通過蛋白酶作用影響滋養層細胞;
  2. 棉酚(提取自棉花籽)可暫時抑制精卵結合,古醫籍早有「棉籽傷子宮」記載。部分驗方如「四物涼宮湯」加減紫草、牡丹皮,或「避妊香囊」配零陵香、佩蘭等,皆體現中醫「以通為避」的獨特思路。

此類方藥多需根據月經周期調整用藥,如經後重在涼血滌痰,排卵期側重化瘀通絡,經前期注重疏肝降火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時相調節智慧。其作用層面涉及調節任沖脈氣血、改變宮腔內膜容受性等多重機轉,與現代醫學之荷爾蒙調控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