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藥流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藥流產

定義與歷史淵源

中醫所稱之「中藥流產」,乃指於妊娠未滿三月,因婦人體質有礙懷孕或順應人口調節所需,運用內服湯藥或外用方劑以達到終止妊娠之傳統療法。歷代醫籍對此論述頗豐,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中醫婦科學術體系。

古代醫家稱此類療法為「墮胎」、「下胎」或「去胎」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即有「妊娠羸弱,臟腑虛損,不能養胎,當去之以安母」之說。此術之發展與中醫對妊娠生理、病理之深刻認識密切相關,尤其重視「母體正氣」與「胎元穩固」之動態平衡。

傳統方藥舉隅

內服方劑

  1. 牛膝湯(載於《胎產輯萃》):專治氣血虛弱、胞宮失養之胎動不安。牛膝為君藥,取其下行滑利之性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「主傷熱火爛,墮胎」。此方適用於母體羸瘦或宿疾纏身,臟腑功能受損致胎元不固者。
  2. 打胎丸(見《坤道指南》):由歸尾、紅花、丹皮等八味組成,乃活血破積之峻劑。方中紅花辛溫破血,桃仁苦甘化瘀,莪術、三稜破氣消積,大黃瀉下通腑,合而共奏「通經下胎」之效。用法講究三時分服,體現中醫「因時用藥」之原則。
  3. 瞿麥湯(錄自《杜氏女科輯要》):瞿麥用量獨重達六兩,配通草、牛膝等利竅下行之品。瞿麥性寒味苦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「主治關格諸癃結,催生墮胎」,此方尤擅治胎滯不下。

外用療法

  1. 麝香納陰法(載《秘錄奇方》):取土牛膝根蘸麝香納入陰道,麝香辛香走竄,《本草備要》謂其「能通諸竅,開經絡,透肌骨,解酒毒,消瓜果食積,治中風、中氣、中惡及積聚癥瘕」,此法利用藥物透皮吸收與局部刺激作用。
  2. 敷臍療法:古籍記載斑蝥、附子等辛熱有毒之品研末敷臍,通過任脈傳導作用影響胞宮。

中醫理論機轉

中藥流產之原理,主要基於以下中醫基本理論:

  1. 活血破瘀:通過當歸尾、紅花等藥物破血行滯,改變子宮內膜環境。《醫林改錯》云:「血活則氣行,氣行則瘀化,瘀化則胎無所依。」
  2. 下行通竅:牛膝、瞿麥等藥引血下行,通利胞脈。《黃帝內經》有「其下者引而竭之」之治療原則。
  3. 攻逐瀉下: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通過陽明經影響衝任,形成「釜底抽薪」之效。《金匱要略》謂「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」。
  4. 辛香走竄:麝香、附子等藥透達經絡,改變胞宮氣血運行狀態。《本草正義》言:「麝香……能自內達外,凡髓凝血聚之處,皆能開之。」

證型與辨證用藥

中醫針對不同體質特點,發展出相應的流產方藥:

  1. 氣虛血弱型:多用人參佐活血藥,如《坤道指南》退妊方配人參少許,防攻伐傷正。
  2. 血熱瘀阻型:常用丹皮、赤芍等涼血化瘀,《婦科玉尺》有「涼胎散」之設。
  3. 寒凝胞宮型:多以官桂、附子溫通,《景嶽全书》載「溫下」之法。
  4. 痰濕阻滯型:選蒼朮、半夏等化痰除濕,《萬氏女科》有相應論述。

劑型與用法特點

傳統中藥流產療法劑型多樣:

  1. 湯劑:吸收快而力專,如牛膝湯「分三服」。
  2. 丸劑:緩消漸攻,如打胎丸以醋糊丸。
  3. 散劑:多作外用,如麝香散。
  4. 栓劑:如土牛膝根納藥法。

用藥時辰亦有講究,如打胎丸強調「黃昏、半夜、五更」三時分服,暗合子午流注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