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虛寒

膽虛寒為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,屬足少陽膽經虛寒之證。其病機主要為膽氣不足,陽氣虛衰,導致經脈失於溫煦,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寒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同屬少陽。膽氣虛弱,陽氣不充,則經脈失養,氣血凝滯,形成虛寒之象。此證多因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、情志失調,或過勞損及膽氣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《千金要方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:

  1. 眩厥痿弱:頭暈目眩,甚則昏厥,肢體痿軟無力。
  2. 足指不能搖,躄不能起:下肢活動不利,足趾僵硬,步履艱難,甚則無法站立。
  3. 僵僕:身體強直,動作遲鈍,或突然倒地。
  4. 目黃:膽氣虛寒,膽汁疏泄失常,可見目睛泛黃。
  5. 失精(目巟)(目巟):視物模糊,精神恍惚,注意力不集中。

此外,膽虛寒者常見畏寒肢冷、口淡不渴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弱等虛寒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脈象:左手關上脈(膽脈)陽虛,呈現沉細無力之象。
  2. 症狀特徵:以眩暈、痿弱、目黃為主,兼見虛寒體徵。
  3. 與他證鑑別
    • 膽實熱:多見口苦、煩躁、脈弦數,與膽虛寒之虛寒表現迥異。
    • 肝血虛:雖有眩暈,但以面色蒼白、爪甲不榮為主,無明顯寒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補膽氣、散寒通絡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1. 溫膽湯加減:原方去竹茹、枳實,加桂枝、附子以溫陽散寒。
  2. 附子理中湯合四逆散:溫補中焦,兼疏少陽之氣。
  3. 獨活寄生湯:適用於兼有風寒濕痹、肢體痿弱者。

針灸可取足少陽膽經穴,如陽陵泉膽俞足臨泣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氣。

相關文獻補充

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膽虛之候,認為「膽氣不足,其人多疑」,與情志相關;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,膽虛寒者易驚悸不安,睡眠淺薄,此為膽氣不寧之表現。

綜上,膽虛寒一證,重在膽陽不足,臨床需細辨脈證,以溫補通陽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