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中藥志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《中藥志》是一部有關中藥的重要著作,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輯而成。該書共分為四冊,記錄了全國常用的500多種中藥資料。其中,第一冊是關於根與根莖類的中藥,第二冊是種子果實類,第三冊是花、葉、皮、藤木、全草類及其他,最後一冊是動物與礦物類。每種藥物均有介紹其原植物、藥材、效用和附註等資訊,此外,書中還附有大部分原植物的墨線圖。

中藥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中醫藥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。《中藥志》詳細記錄了中藥的名稱、來源、性味、歸經、功效、主治、用法用量等資訊。其中,藥物的名稱包括學名和別名,來源則指的是該藥物的採集部位,性味是指藥物的味道和藥性,歸經則指的是藥物在人體內所通過的經絡,功效是指藥物的治療作用,主治則指藥物用於治療的疾病,而用法用量則是指藥物的服用方法和劑量。

《中藥志》是研究中醫藥的重要資料,也是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。通過閱讀《中藥志》,可以更好地瞭解中藥的性味、歸經、功效、主治等,從而更好地運用中藥進行治療。

下面是《中藥志》中有關白朮的記載:

白朮,又名蒼朮、白術,是一種菊科植物的根莖。主要產於河南、山東、山西等地。白朮在秋季採挖後,需要去除鬚根和泥沙,然後曬乾。

白朮的味道主要是甘和苦,性溫,歸脾、胃、肺經。白朮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、止汗固表的功效,主要用於治療脾虛食少、倦怠乏力、泄瀉、水腫、自汗、盜汗、肺虛咳嗽、氣虛下陷等症狀。

白朮的用法是煎服,每次使用3~9克。若需要外用,則可根據需要適量研末撒或調敷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陰虛火旺且內有實熱的病人在使用白朮時需要謹慎。

白朮是一種常用的中藥,能夠有效地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、止汗固表。在臨床應用中,常被用於治療脾虛食少、倦怠乏力、泄瀉、水腫、自汗、盜汗、肺虛咳嗽、氣虛下陷等症狀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白朮性溫,對於陰虛火旺且內有實熱的病人來說,需要謹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