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中暍(中暑)

中暍是一種病名,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。

中暍常指中熱、中暑,可參見相關條目。

《證治準繩·諸中門》中提到,中暍即是陰寒之證。治療中暍應以補陽氣為主,並輔以解暑的方法。因此,古代醫學家常使用薑、桂枝、附子等藥物,這種治療方式是從《內經》中的證候推斷而來的良好方法。

另一方面,中暍也可以指陽暑,詳細信息可參照相關條目。

根據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原文中的描述:

痙濕暍病的證候有:發熱出汗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、目眩、心煩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大便不通,脈搏浮且緊,這就是中暍的證候。

治療方法:

以口感甘冷的藥物為主,並輔以味辛性溫熱的藥物,如白虎湯加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。

方劑解釋:

白虎湯能清熱解暑,因其口感甘冷,最能解除體內的暑熱。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則能溫暖陽氣,驅散寒邪。白虎湯加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能夠清熱解暑,同時散寒止痛。

主治:

病名為中暍的證候。主要症狀包括發熱出汗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、目眩、心煩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大便不通,脈搏浮且緊。

現代研究:

中暍的證候通常是由暑熱入侵人體,導致陰寒內生,陽氣受損所致。白虎湯加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具有清熱解暑和散寒止痛的功效,臨床上可用於治療中暍的證候。

臨床應用:

白虎湯加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這個方劑常用於治療中暑、中熱、中暑頭痛、中暑嘔吐、中暑腹瀉、中暑昏迷等病症。使用方法:將藥材煎煮,每日服用一劑,分兩次服用。

注意事項:

這個方劑性質偏寒,陽虛火旺的人應謹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