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暍

病名
首次記載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。

釋義

  1. 即中暑、中熱
    指夏日感受暑熱邪氣所致之病證,與「中暑」、「中熱」同義。
    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」指出此證系感受暑熱之邪,症狀可見發熱惡寒、身重疼痛、脈微弱等,此乃因暑熱耗氣傷津所致。
  2. 陰寒之暑證
    此說見於《證治準繩·諸中門》:「中暍者,乃陰寒之證,法當補陽氣為主,少佐以解暑,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類,此推《內經》捨時從證之良法也。」
    此類證候雖發於暑季,實則為陽氣虛弱、外寒內盛之證,臨床可見惡寒無汗、四肢不溫等症,其治療當以溫補陽氣為主,輔以少量解暑之品,不可過用寒涼藥物。
  3. 即陽暑
    此說將中暍與「陽暑」等同視之。陽暑乃指夏日直接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病者,與「陰暑」(乘涼飲冷所致之證)相對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從中醫理論而言,中暍主要涉及以下病機:

  • 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:暑熱侵犯人體,陽熱亢盛,可見高熱、煩躁、面赤等症。
  • 暑性升散,耗氣傷津:暑熱迫津外泄,氣隨津脫,故見多汗、口渴、尿少、氣短乏力等症。
  • 暑多夾濕:長夏暑濕交蒸,易困遏清陽、阻滯氣機,可見胸悶脘痞、身重倦怠等症。
  • 寒暑錯雜:部分患者由於寒涼過度,暑季反現陽虛寒盛之象,此為標熱本寒之證。

經典方劑

針對不同證型,傳統中醫有以下治療方法:

  1. 暑熱偏盛:白虎加人參湯、清暑益氣湯
  2. 暑濕困阻:新加香薷飲、藿香正氣散
  3. 陽虛寒盛:四逆湯、附子理中丸
  4. 氣陰兩傷:生脈散

古代醫家論述

《醫學心悟》指出:「中暍者,暑中陽明也。」強調暑熱易傷陽明氣分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詳述其病變過程:「暍病有三:一因暑熱中外,二因勞力傷暑,三因胃口受冷。」說明其發病機制的多樣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