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虛不得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虛不得眠
證名,指因膽氣虛弱,復受外邪侵擾,導致心神不寧、夜臥不安的失眠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,書中記載:「膽虛不得眠者,膽為中正之官,是少陽其經也。若其經不足,複受風邪則膽寒,故虛煩而寢臥不安也。」
病因病機
膽屬少陽,為「中正之官」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共司情志調節。若膽氣虛弱,則決斷無權,易受驚擾;復感風邪,膽氣更傷,形成「膽寒」之證。膽寒則氣機不暢,虛熱內擾,上犯心神,故見虛煩不寐、眠淺易醒,或伴心悸、多夢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夜臥不安,難以入眠,或眠淺易醒
- 虛煩心悸,多夢紛擾
- 或伴頭暈目眩、口苦咽乾
- 舌淡紅,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細或細弱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補肝溫膽、安神定志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
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- 組成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
- 功效:理氣化痰、和胃利膽,適用於膽虛痰擾之失眠。
-
酸棗仁丸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酸棗仁、川芎、知母、茯苓、甘草
- 功效:養血安神、清熱除煩,主治肝血不足、虛熱內擾之虛煩不眠。
-
五補湯(《聖濟總錄》)
- 功效:補益肝膽,調和氣血,適用於膽氣虛弱兼氣血不足者。
此外,單味藥如炒酸棗仁研末,以酒調服,亦有養心安神之效,適用於輕證或輔助治療。
證候辨析
膽虛不得眠與「心脾兩虛」、「陰虛火旺」等失眠證型有別:
- 心脾兩虛:多伴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,治以歸脾湯。
- 陰虛火旺:見心煩口乾、舌紅少苔,治以黃連阿膠湯。
膽虛證則以膽怯易驚、虛煩為主,病位在少陽,與肝膽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膽主決斷」與睡眠的關聯,臨床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