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虛

證名:指膽氣虛弱,功能失調所出現的一系列證候。此證首載於《脈經》,其卷二提及:「膽虛……病苦眩、厥、痿、足指不能搖、躄、坐不能起、僵僕、目黃、失精(目巟)(目巟)。」後世醫家亦稱之為「膽氣虛」,如《本草經疏》進一步區分:「膽虛二證:易驚,屬膽氣虛;病後不得眠,屬膽虛。」

病因病機

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共司情志調暢。膽氣虛弱多因:

  1. 稟賦不足:先天膽氣虧虛,易受情志影響。
  2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氣血虧損,累及膽腑。
  3. 情志所傷:長期憂思驚恐,耗損膽氣,致決斷無權。
  4. 肝膽相累: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波及膽腑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膽虛證候以「氣怯神擾」為核心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情志異常:多疑善慮、猶豫不決、易驚恐,常不自覺嘆息。
  • 睡眠障礙:夜寐不安,眠淺易醒,或病後難以入眠(《本草經疏》特別指出此為膽虛獨有)。
  • 軀體症狀:頭目眩暈、四肢痿軟無力(如足趾不能動搖、步履不穩)、猝然僵仆。
  • 膽腑失和:口苦、嘔吐苦水,或目睛發黃(因膽氣虛而疏泄失常,膽汁外溢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溫膽補虛、安神定志」為原則,根據兼證加減:

  1. 十味溫膽湯(《世醫得效方》)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實、竹茹、酸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、人參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化痰,養心安膽。適用於膽虛夾痰、心悸失眠者。
  2. 定誌丸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菖蒲、遠志。
    • 功效:補氣開竅,鎮驚安神。主治膽怯易驚、精神恍惚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膽與肝的關係:肝膽同屬木行,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膽虛者常伴肝血不足或肝鬱,可佐以養肝血(如當歸、白芍)或疏肝(如柴胡)。
  • 膽與心神的聯繫:膽氣通於心,《素問》云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膽虛易致心神不寧,故安神藥(如龍骨、牡蠣)亦可配伍。

膽虛一證,雖以氣虛為本,但臨床須辨是否兼夾痰熱、血虛等標證,靈活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