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臟
中臟為中風證候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·中風論》,屬中風病情最篤重者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》稱之「邪入於臟」,後世亦稱「風中臟」,意指風邪深犯臟腑,主病位在心、肝、腎等臟,病機多與臟腑氣血衰敗、痰瘀內閉相關。
證候特徵
臨床以猝然昏僕、神識迷悶、口噤不語為主要表現,具體可見:
- 神識昏蒙:因痰濁瘀血上蒙清竅,或肝陽暴亢、風火相煽,擾亂神明,致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。
- 語言謇澀或失語:因心主神明,舌為心之苗,風痰阻絡,心竅閉塞,則舌強不語。
- 唇緩涎流: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,風邪中臟,脾氣失攝,故見口唇弛緩、流涎不止。
- 肢體癱瘓:肝腎虧虛,筋脈失養,風痰瘀血阻絡,導致半身不遂,甚則四肢不收。
病機辨析
中臟之證,多本虛標實,虛者為肝腎陰虛、氣血虧耗;實者為風、火、痰、瘀壅滯經絡。其病位深在臟腑,與中絡、中經、中腑之淺表證候有別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中臟者,內損臟氣,九竅皆塞,性命危殆。」
辨證分型
- 閉證:屬實證,分陽閉與陰閉。
- 陽閉:面赤氣粗,身熱躁擾,苔黃脈滑數,因肝陽化風,痰熱內閉。
- 陰閉:面白唇黯,靜臥不煩,苔白膩脈沉滑,因痰濕內蘊,蒙蔽心神。
- 脫證:屬虛證,見目合口開、手撒遺尿、汗出肢冷,為元氣敗脫,陰陽離決之危候。
歷代醫家論述
- 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強調:「中臟者,痰涎壅盛,喉中如曳鋸。」提示痰濁閉阻之重。
- 朱丹溪認為中臟多因「血虛有痰」,主張養血化痰並治。
與他證鑑別
- 中腑:邪入六腑,症見二便閉澀、煩躁譫語,神識稍清。
- 中經絡:僅見口眼喎斜、肢體麻木,無神志異常。
中臟一證,涉及臟腑根本,辨治需分閉脫、別陰陽,後世醫家發展出開竅熄風、化痰通絡、扶正固脫等治法,如至寶丹、蘇合香丸之用,皆為救急善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